近日有这样一则消息,今年1~8月,上海市115家世博“中心厨房”抽检合格率超过98%。上海市食药监督所负责人介绍说,100%的抽检率、食物全追溯等“防线前移”的措施,在保障世博园区食品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9月16日,以“构筑社会多元互动机制,强化农村食品安全监督”为主题的中国农村食品安全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全国政协、农业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等相关部门领导及200多名企业代表参加论坛。论坛讨论的焦点是,建立食品的可追溯体系,将食品安全“防线前移”。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国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如何才能吃到安全放心的食品成为公众关心的大事。
广大农村地区既是食品生产的源头,又是食品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食品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目前,中国食品安全的困境,恰恰与小农户分散生产、小企业数量庞大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漫长的时间,因此,“管理”在这样庞杂的生产形式面前,常常显得软弱无力。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40多万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其中,12万余家获得生产许可证,有17余万家是获得相关的证照,但是没有获得生产许可证,更多的食品加工企业则是无照经营的。
食品生产加工的空间很大,但企业规模都很小。在这种情况下,实现食品的质量安全,不仅要依靠企业加强自律,还需建立质检工作更为科学的执行体系。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查采取的都是事后检查的管理方式。从已经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看,问题总是出现在食品生产的最初环节。投放三聚氰胺的是奶贩子,海南毒豇豆风波出在种植环节,猪肉、牛肉注水也发生在进入市场之前。
与会专家认为,食品生产源头是风险最高的地方,也是管理最为薄弱的地方。在生产分散的现实条件下,更需要将食品安全监管重心,向食品生产源头倾斜。目前将监测放在食品链末端的做法,不仅难以消除源头隐患,也更容易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失去信心。
记者调查发现,食物全程追溯的“防线前移”是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肉类、蔬菜流通机制体系,形成可倒追机制,提高肉、菜的质量安全和管理水平,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服务。
一位经常在超市购买绿色食品的翟敏女士说,食品包装上既有保质期、相关责任人、冷藏库和全程运输的温度等信息,还可以查询动物饲喂的饲料,以及混合饲料的供应商信息等,这样才是明明白白的消费。
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将质检工作前移,为食品建立“从地头到餐桌”的完整档案,食品可追溯体系可以让公众明白、放心消费,也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还可以成为政府有效的监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