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35岁男子因朋友圈无人点赞患抑郁症”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据报道,江苏淮安的小张长期饱受社交焦虑困扰,他不仅会反复回想白天的言行,还对他人的眼神、回复乃至朋友圈的点赞数都异常敏感。如果发出的消息未获及时回复或朋友圈无人问津,他就会陷入深深的焦虑,甚至出现头晕、出汗等身体不适,最终被确诊为抑郁症。医生分析,小张的“高敏感”性格与其童年时期父母管教严格、情感支持不足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导致他极度渴望外界的认可,对他人评价耿耿于怀。
目前,经过系统治疗,小张的情况已逐渐好转。这则新闻看似极端,却揭示了抑郁症成因的复杂性。那么,抑郁症究竟从何而来?我们又该如何识别与应对呢?
一、抑郁症的“导火索”:诱因不止一个
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种由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多种因素交织导致的精神疾病。常见的诱因包括:
性格与心理因素: 正如新闻中的小张,性格敏感、追求完美、自卑、遇事容易钻牛角尖的人,通常更易陷入抑郁情绪。他们习惯内归因,将不顺归咎于自己,不断自我攻击。
家庭与成长环境: 童年时期经历过严厉管教、缺乏关爱、被忽视或虐待的人,内心往往缺乏安全感,成年后更易通过讨好他人来获取价值感,对外界的评价也更为敏感。
遗传与生物学因素: 抑郁症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如果直系亲属有抑郁症病史,那么个体的患病风险会相对增高。同时,大脑内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的功能失调,也被认为是导致抑郁的重要原因。
重大生活事件刺激: 失业、失恋、亲人离世、经济危机等重大负性生活事件,是触发抑郁症的常见外部因素。
长期慢性压力: 持续的工作压力、家庭矛盾或人际关系紧张,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消耗一个人的心理能量,最终导致崩溃。
二、如何判断:抑郁症的常见“信号”
抑郁症的表现多种多样,不仅限于情绪低落。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持续两周以上出现以下多种症状,就需要高度警惕:
情感症状:
持续的情绪低落、沮丧、空虚,感觉“快乐不起来了”。
兴趣减退,对以前热爱的事情也提不起劲。
容易焦虑、烦躁、发脾气。
思维症状:
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
过度自责,无价值感,对未来感到绝望。
产生轻生念头。
身体与行为症状:
精力显著下降,总是感到非常疲劳。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难以入睡、早醒)或过度嗜睡。
食欲和体重发生明显变化(暴饮暴食或食欲不振)。
行动迟缓或坐立不安。
三、如何治疗与预防:科学应对,重拾阳光
万一被抑郁症困扰,请务必记住:它是一场“心灵的感冒”,可以治愈,且主动求医是勇敢和负责任的表现。
专业治疗是根本: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物可以帮助调节大脑内失衡的神经递质,从根本上改善情绪和躯体症状。起效需要时间,务必遵医嘱足量、足疗程服用。
心理治疗: 如认知行为疗法,能帮助患者识别并纠正导致抑郁的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学会更健康的应对方式。对于新闻中小张这类情况,心理治疗尤为重要。
自我调节与支持:
接纳自我,降低期待: 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败。别人的看法远没有自我的认可重要。
设定边界,减少内耗: 远离消耗你的人际关系和信息,比如可以像新闻建议的那样,少刷朋友圈,专注于提升现实生活中的自我价值。
规律生活,坚持运动: 保持规律的作息和均衡饮食。运动是天然的“抗抑郁药”,能有效促进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分泌,提升愉悦感。
寻求社会支持: 向值得信赖的家人、朋友倾诉,不要独自承受所有压力。
预防胜于治疗,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建立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学会合理释放压力,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远离抑郁症的侵扰。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对自己和他人多一份理解与关怀。一个点赞或许微不足道,但一个真诚的问候、一次耐心的倾听,却可能成为照亮他人黑暗世界的一束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疑问,可以点击在线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