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0日,国家疾控局举行新闻发布会指出,当前全国整体进入流感流行季,流感活动水平明显上升。就在近期,浙江一名12岁女孩笑笑(化名)仅发热1天,左肺就变成了"白肺",呼吸急促到无法平躺,血氧饱和度勉强维持在90%左右。经诊断,她患上的是一种名为"塑型性支气管炎"的凶险呼吸道急症。这种疾病犹如"水泥封肺",气道会被大量胶冻状黏液栓完全堵死,导致氧气进不去、二氧化碳出不来,随时可能窒息。随着流感高发季的到来,了解这种疾病的早期信号并掌握科学的防范措施,对保护家人健康至关重要。
一、认识"塑型性支气管炎"的凶险性
1. 疾病进展迅猛:塑型性支气管炎最显著的特点是起病急、进展快。临床案例显示,患者可能从发热到出现"白肺"仅需1天时间。这与普通感冒或流感完全不同,普通感冒通常表现为打喷嚏、鼻塞、流鼻涕等上呼吸道症状,而塑型性支气管炎会迅速影响到肺部功能。当气道被大量胶冻状的黏液栓堵塞时,气体交换会严重受阻,血氧饱和度可急剧下降至危险水平。
2. 病理机制独特:这种疾病的名称来源于其病理特征——堵塞气道的黏液栓取出后能保持支气管树的形状。形象地说,患者的呼吸道就像被"水泥"封住一样,氧气无法进入,二氧化碳无法排出。这种情况多由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腺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发,导致气道黏膜充血水肿,产生大量异常黏稠的分泌物。
3. 高危人群明确:塑型性支气管炎最常见于2~12岁的儿童。除了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如慢阻肺)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也需特别警惕。例如,一位78岁的李阿婆因患有慢阻肺等基础疾病,感染甲流后发展成重症肺炎,肺功能基本丧失。
二、识别早期危险信号
1. 区别于普通感冒的症状:普通感冒主要表现为打喷嚏、鼻塞等上呼吸道症状,而塑型性支气管炎和重症流感会迅速出现下呼吸道症状。需要特别警惕的信号包括:感冒咳嗽后出现持续发热、喘息加重、呼吸急促、胸闷胸痛等。病情在短时间内快速恶化也是一个危险信号,例如笑笑在转诊到医院时已出现呼吸急促、胸闷胸痛,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
2. 需要立即就医的指征:当出现高烧3天不退、呼吸急促、胸口闷痛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一旦出现缺氧、胸闷气短、呼吸不畅等症状,必须高度警惕。胸片或CT检查提示"肺不张"或"肺实变"是重要的客观指标,表明病情已相当严重。
3. 监测病情变化的方法:家长和照护者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呼吸情况。小儿或老年人发生重症肺炎时,可能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嗜睡、精神萎靡。使用指夹式血氧仪监测血氧饱和度是一种实用方法,正常情况下血氧饱和度应在95%以上,如下降至90%左右则极为危险。
三、科学防范措施
1. 基础预防措施: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建议每年在流感季节前(通常是10-11月)接种流感疫苗。日常防护包括勤洗手(用肥皂和水洗手至少20秒)、在流感季出门戴医用外科口罩、保持室内通风。这些简单有效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2. 增强自身免疫力:保持健康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充足睡眠,因为免疫系统主要在夜间进行修复和调节。适量运动,如每天快走30分钟,有助于提升心肺功能。中医防治强调增强体质,可通过饮食调理(如适量食用生姜、大枣等温性食物),适度运动,规律作息来改善免疫力。
3. 高危人群的特殊防护:对于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等高风险人群,在流感高发季节应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打扫,保持室内通风,减少病原体滋生的机会。对于需要呼吸机支持的患者,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和过滤器。有肺部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的人,应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控制好基础病。
结语
塑型性支气管炎是一种起病急、进展快的凶险疾病,尤其威胁儿童健康;识别其区别于普通感冒的症状(如迅速出现的下呼吸道症状)至关重要,一旦出现高烧不退、呼吸急促等危险信号需立即就医;科学防范包括接种疫苗、做好日常防护、增强免疫力,高危人群需特别加强保护。在流感高发季节,提高警惕、早期识别和科学防护是避免严重肺部并发症的关键。
- 上一篇:126斤小学生尿酸飙到440医生提醒(这些饮食习惯是祸首)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