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听闻肠梗阻?这一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发病时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适。肠梗阻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的致病机理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些问题,为你揭开肠梗阻的神秘面纱。
肠梗阻的定义
概念:肠梗阻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同时伴有肠壁血运障碍者,称为绞窄性肠梗阻。它可导致肠道扩张、肠壁缺血坏死,甚至危及生命。肠梗阻按病因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按肠壁血运有无障碍可分为单纯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按梗阻部位可分为高位肠梗阻和低位肠梗阻;按梗阻程度可分为完全性肠梗阻和不完全性肠梗阻;按发展过程的快慢可分为急性肠梗阻和慢性肠梗阻。
肠梗阻的致病原因

机械性因素:这是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肠道内异物,如结石、寄生虫、胎粪、大胆石等,可直接堵塞肠腔,阻碍肠内容物通过。肠管受压也较为常见,像粘连带压迫、肠管扭转、嵌顿疝或受肿瘤压迫等情况,会使肠腔变窄,影响肠内容物的正常运行。此外,肠壁病变,如先天性肠道闭锁、炎症性狭窄、肿瘤等,会导致肠壁增厚或肠腔狭窄,引发肠梗阻。
动力性因素:动力性肠梗阻可分为麻痹性和痉挛性两类。麻痹性肠梗阻常见于腹部大手术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后血肿、低钾血症等情况。这些因素会导致肠壁肌肉运动功能失调,使肠管失去蠕动能力,肠内容物无法正常推进。痉挛性肠梗阻则比较少见,多由肠壁肌肉过度收缩引起,常见于急性肠炎、肠道功能紊乱或慢性铅中毒等。
血运性因素:血运性肠梗阻是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发生肠麻痹,导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常见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如心房颤动、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栓子脱落后可随血流进入肠系膜血管,造成血管堵塞。
肠梗阻的致病机理
局部病理生理改变:肠梗阻发生后,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因气体和液体的积聚而扩张。肠腔内气体主要来自吞咽的空气,液体则来自胃肠道分泌液。随着肠管扩张,肠壁变薄,肠壁血运也会受到影响。初期,肠壁静脉回流受阻,肠壁淤血、水肿,呈暗红色;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动脉血运也会受阻,肠壁缺血坏死,呈紫黑色,甚至可发生穿孔。
全身病理生理改变:肠梗阻会导致大量体液丢失,这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的主要原因。高位肠梗阻时,呕吐频繁,丢失大量胃酸和氯离子,可导致代谢性碱中毒;低位肠梗阻时,丢失的体液多为碱性或中性,钠、钾离子丢失较多,且在脱水和缺氧状态下酸性代谢产物剧增,可引起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此外,肠腔内细菌大量繁殖,产生多种毒素,由于肠壁血运障碍,细菌和毒素可透过肠壁进入腹腔,引起严重的腹腔感染和全身中毒症状。同时,肠梗阻还会导致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肠腔膨胀使腹压升高,膈肌上升,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腹压升高还会阻碍下腔静脉回流,导致循环血量减少。
肠梗阻的预防措施
饮食调整: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避免过多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肠道负担。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肠道感染。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肠道疾病,如肠道肿瘤、息肉等。对于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要注意观察腹部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肠梗阻的发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通过对肠梗阻的定义、致病原因、致病机理以及预防措施的详细介绍,我们对肠梗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肠梗阻的致病原因多样,包括机械性、动力性和血运性因素,其致病机理涉及局部和全身的病理生理改变。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肠梗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定期体检和适度运动等方式来降低肠梗阻的发生风险。一旦出现疑似肠梗阻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本文仅为健康科普,旨在传播医学知识,如有疑问,可以点击在线咨询。
- 上一篇:急性肠梗阻的症状表现有哪些,紧急情况识别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