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用餐、食物储存离不开餐具,而塑料盒因轻便便携成为很多人的首选,但不少人忽略了其耐热短板 —— 当温度超过 65℃,部分塑料会释放有害物质,长期摄入可能影响内分泌、损伤肝脏。想要吃得安心,不仅要避免塑料盒的高温误用,更要掌握安全餐具的挑选技巧,从源头规避风险。
一、先避坑:这些餐具材质高温下有风险
挑选餐具前,首先要明确 “避雷清单”。除了非耐热塑料(如数字 “1” PET、“6” PS 材质塑料盒),以下材质也需谨慎选择:
回收塑料餐具:部分劣质回收塑料制成的餐具,可能含有不明添加剂,高温下易释放重金属和有毒物质,这类餐具通常无清晰标识、手感粗糙、有异味;
彩色图案内壁的餐具:内壁印有鲜艳图案的陶瓷、塑料餐具,若图案含铅、镉等重金属,盛放高温食物或酸性食物时,重金属可能迁移到食物中,尤其要避开内壁图案脱落、边缘破损的款式;
劣质不锈钢餐具:无食品级标识的不锈钢餐具,可能含有锰等有害金属,长期接触高温、酸性食物会发生腐蚀,释放有害物质。
二、选对材质:不同场景适配不同餐具
安全餐具的核心是 “材质达标 + 场景适配”,不同使用需求对应不同优选材质:
微波加热 / 高温盛放:优先选玻璃(硼硅玻璃耐热达 300℃以上)、陶瓷(釉下彩工艺,无铅无镉),这两种材质化学性质稳定,高温下不会释放有害物质;食品级 PP(聚丙烯,数字 “5” 标识)塑料餐具可微波,但需确认标注 “可微波”“耐热≥100℃”;
日常储存:短期冷藏可选食品级 PP 塑料盒(数字 “5”),长期储存建议用玻璃保鲜盒,避免塑料材质长期接触食物可能产生的迁移风险;
儿童使用:首选食品级不锈钢(304 或 316 材质)、无图案陶瓷或高硼硅玻璃,避免塑料餐具被儿童咬碎误食,同时要符合 “无异味、无棱角、耐摔” 标准。
三、挑选技巧:3 个细节帮你辨优劣
除了看材质,挑选时还要关注这些关键细节,避免踩雷:
查标识:正规餐具会标注 “食品接触用”“GB 4806”(国家食品接触安全标准),塑料餐具需额外标注材质代码和耐热温度,无标识、标识模糊的果断放弃;
观外观:陶瓷、玻璃餐具表面应光滑无气泡、无划痕、无裂纹,内壁无彩色图案或图案在釉下;塑料餐具手感厚实有弹性,无异味、不发黏;不锈钢餐具表面光亮,无毛刺、无锈点;
闻气味:新餐具拆开后,若有刺鼻异味(如塑料味、油漆味),大概率是材质不合格,高温下会释放更多有害物质,这类餐具即使价格便宜也不能买。
四、使用小贴士:延长餐具寿命 + 提升安全性
选对餐具后,正确使用能进一步降低风险:
新餐具首次使用前,用沸水浸泡 10-15 分钟,或用白醋擦拭后冲洗干净,去除表面残留的生产杂质;
避免将餐具长时间放在高温环境(如灶台旁、阳光直射处),塑料餐具切勿盛放滚烫热油、热汤,陶瓷餐具避免骤冷骤热(如刚从冰箱取出直接倒入沸水);
定期更换餐具:塑料餐具使用半年到一年,若出现老化、变色、破损,及时更换;陶瓷、玻璃餐具若有裂纹、图案脱落,也需淘汰。
结语
餐具安全关乎全家健康,挑选时不必追求昂贵款式,关键是认准 “食品级标识”、选对适配材质、关注细节品质。避开高温风险材质,根据使用场景合理搭配玻璃、陶瓷、食品级不锈钢等安全餐具,再加上正确的使用和更换习惯,就能在享受饮食便利的同时,筑牢健康防线,让每一顿饭都吃得安心放心。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疑问,可以点击在线咨询。
- 上一篇:父母回应赤裸小孩为何不穿衣服爬行!湿疹、模仿狗、还是教育走偏?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