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转冷,许多人早晨更愿意"赖床",潜意识中认为"多睡觉肯定对身体好"。然而,最新研究表明,成年人睡眠超过9小时可能带来一系列健康风险。2025年11月,"睡眠超9小时也可能有害"的话题冲上热搜,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真相:睡眠与饮食一样,过多反而有害。研究发现,睡眠过长会增加中风、心梗风险,导致认知功能下降,甚至加速身体衰老。与每晚睡7-8小时的人相比,睡眠超过9小时者的中风风险显著增加,睡眠10小时的人心梗风险更是增加两倍。了解睡眠过长的危害,找到适合自己的"睡眠甜蜜点",对维持健康至关重要。
一、睡眠过长的健康风险
1. 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睡眠时间过长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研究表明,每日睡眠超过8小时的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较正常睡眠者高34%。当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中风风险增加167%,睡眠10小时的人心梗风险增加两倍。这是因为在睡眠过程中,血流速度减慢,对于本身有高血脂、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形成血栓。
2. 导致代谢功能紊乱:睡眠时间与糖代谢异常密切相关。长期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较正常睡眠者约增加50%。当每天睡眠超过8小时,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3倍多。睡眠过长还会导致体重增加,研究发现,每晚睡9至10小时的人,体重增加5公斤的可能性增加25%。
3. 加速认知功能下降:过量睡眠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存在相关性,脑脊液中的β淀粉样蛋白清除效率在过度睡眠时可能降低。65岁以上人群长期睡眠超过9小时,认知衰退速度加快约20%。睡眠时间过长会导致神经细胞抑制时间延长,影响智力,导致记忆力下降,使人变得反应迟钝。
二、识别睡眠过长的信号与个体差异
1. 睡眠过长的典型表现:睡眠过长者即使获得充足睡眠,白天仍感困倦乏力,注意力不集中。醒来后感觉头昏脑胀,没有精神,甚至有越睡越困的感觉。白天需要大量咖啡因来维持精力,依赖提神物质度过一天。在不需要工作的休息日,睡眠时间明显延长,有补偿性睡眠倾向。
2. 个体差异与特殊情况:睡眠需求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睡眠时长需求不同。婴幼儿每天需要13-18小时睡眠,青少年需9-10小时,成年人为7-8小时,老年人6-7小时即可。存在所谓"天生短睡眠者"和"天长长睡眠者"的个体差异。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可能需要更多休息,但需医生指导。
3. 如何判断个人睡眠是否适量:简单判断标准是观察第二天精神状态,是否感到精力充沛。能在30分钟内入睡,夜间醒来次数不超过1次且能在20分钟内再次入睡,说明睡眠质量良好。早晨起床不困难,白天注意力集中,不打瞌睡,表明睡眠时间充足。卧床时间中有85%在真正睡觉,说明睡眠效率高。
三、改善睡眠质量的实际策略
1. 建立规律作息习惯:固定每天的睡觉和起床时间,即使在周末也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周末补觉"。建立正常的生物钟是改善睡眠质量的第一步,避免熬夜和昼夜颠倒。午睡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对于夜间睡眠不好的人,尽量不要午睡。
2. 优化睡眠环境与睡前习惯: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杜绝蓝光干扰。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凉爽,理想温度约为20℃。选择舒适的枕头和被褥,被子重量建议不超过自身体重的10%。睡前4小时内避免大量进食,下午2点后不喝咖啡,减少酒精摄入。
3. 白天活动与睡眠关系管理:白天多接触自然光,帮助调节体内生物钟。有规律地锻炼身体,但睡前3小时内不要进行高强度运动。避免白天长时间卧床或不活动,保持适度身体活跃度。如有严重睡眠障碍,应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而不是自行服用安眠药。
结语
睡眠超过9小时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紊乱和认知下降的风险;识别白天困倦、依赖咖啡因等过度睡眠信号,并考虑个体差异判断自身适宜睡眠时长;通过规律作息、优化睡眠环境和合理安排白天活动可提升睡眠质量。科学睡眠重在质量而非单纯时长,找到个人"睡眠甜蜜点"才是健康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