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添加剂,怎么敢让孩子吃进肚子里?”入夏以来,耳朵边听到不少年轻爸妈这样的感叹。昨天,记者在超市里随机购买了一根巧乐兹“经典巧脆棒”雪糕。包装纸上配料表中明确地写着:乳化剂、食用香精、增稠剂、酸度调节剂、甜味剂、膨松剂、着色剂。
添加剂“各司其职”
上海市食品添加剂行业协会秘书长吉鹤立分析了冷饮中食品添加剂的主要作用。“我把冷饮看成是一种按照特殊工艺要求制作的甜点。和许多食品不同,冷饮是由多种食品原料混合而成的。”
一般的冷饮里总少不了水、油、奶制品和糖。“可是,水和油是不相容的,单纯把这些东西混合在一起,此时,乳化剂和增稠剂、稳定剂就派上用场了。另外,消费者会发现,一根冷饮会使用多种同一效果的添加剂。那是因为在特定条件下,两三种食品添加剂同时使用的效果更好,可以发挥“1+1》2”的作用。”
吉鹤立说,实际上奶制品在冷冻条件下会散发出难闻的腥味,香精则能掩盖这种腥味。但数量确实是极其少的,1吨的冷饮中只有约150毫克的香精。
添加剂“身份”要合法
食品添加剂一直是食品安全的热门话题。“食品添加剂的法律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当然前提是在一定范围内,面对规定对象,适量使用。”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王锡昌教授认为,目前这个领域里存在的主要问题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不良厂商使用非食用物质做非法添加,另一方面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本身也是上游厂商的一种产品,其质量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也值得关注。
至于冷饮,王锡昌认为是一种按照一定工艺制作的“配制食品”,满足人们夏季消暑的需要,所以使用的食材比较多,既有保鲜功能的,也有营养强化功能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波博士则强调了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的区别,“比如三聚氰胺就不是食品添加剂”。“对每一种食品添加剂,有关部门都会有使用必要性的考虑,以及风险评估,并不是随意而为。”吉鹤立表示。
监管比检测更重要
当然,前不久公布的《食品药品安全与监管政策研究报告(2012卷)》也指出,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重最终产品检验,轻过程管理。市食安办相关负责人在前些时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食品添加剂毕竟是化学物质,在特定条件下能少用尽量少用。而且,问题还出在有些添加剂加入食品以后发生了一些变化,很难检测原物。比如复合添加剂,特别是某些香料,加了以后就是违法的,可使用以后再测定就很困难。所以,对使用过程的监管比后面的检测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