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健康网 > 新闻 > 疾病要闻 > 正文
“三阳”要来了?多名医生分析

2023-08-25 09:03来源:99健康网

导语
“三阳”这么快就要来了吗?对此,有受访医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从医院接诊情况来看,患者以“一阳”和“二阳”为主,“三阳”是极少数,多数情况下重复感染的症状更轻。此外,有些人自称的“三阳”,也不一定真是“三阳”。

   8月13日是周末,北京的程女士(化姓)和丈夫感觉嗓子痒痒,以为是空调太凉了所导致的,完全没有往“阳了”上面想。谁知,第二天,她和丈夫都出现了咳嗽、浑身疼痛的症状,丈夫甚至一连三天都在发烧,8月16日才检测出抗原阳性。

  程女士表示,这已经是她继去年年底和今年五一前,第三次检测出抗原阳性了。8月19日,程女士和丈夫的抗原已经转阴,但她还存在间歇性眼眶痛和咳嗽的症状。

  “三阳”这么快就要来了吗?对此,有受访医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从医院接诊情况来看,患者以“一阳”和“二阳”为主,“三阳”是极少数,多数情况下重复感染的症状更轻。此外,有些人自称的“三阳”,也不一定真是“三阳”。

新冠三阳要来了吗 新冠三阳 新冠疫情最新消息

  8月19日,国家疾控局发布新冠病毒EG.5变异株相关科普问答,我国监测结果显示,新冠病毒流行株中EG.5变异株占比从4月的0.6%增长至8月的71.6%,目前已在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形成优势流行。

  国家疾控局同时指出,近期,全国新冠疫情总体处于低水平、波浪式流行态势,疫情对各地医疗系统带来的压力较小,短期内不会发生规模性疫情。

  EG.5无致病力明显变化证据

  医生:“三阳”是极少数

  中疾控发布的7月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显示,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例,从7月3日-7月9日的4.1%持续下降至7月24日-7月30日的3.6%。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从5月22日-5月28日的42.5%持续下降,7月10日-7月16日下降至12.0%后开始略有上升,7月24日-7月30日上升至13.4%。

  北京市卫健委最新发布的2023年第32周(8月7日至8月13日)疫情周报显示,北京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数较前一周有所上升,新冠病毒感染居报告病例数首位。

  北京一家医院感染科的王医生(化姓)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最近新冠患者有上升的趋势,每日门诊接诊5个左右,而7月每天平均只有1个左右。虽然比例增加了,但绝对数并不高,远不如5月时的每天平均100个左右,当时就诊的人中有2/3是新冠病毒感染。该医生认为,目前不会形成5月那样的小高峰。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深圳三院)院长、深圳市首届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组长卢洪洲则向红星新闻记者介绍,目前,深圳三院发热门诊每日新冠感染确诊病例在5人左右,近期无明显增加趋势。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自然感染诱导的抗体反应一般能够持续半年左右,短期内重复感染的几率很小,理论上感染高峰不会这么快到来。

  对于社交媒体上有人表示“三阳”,两位医生都表示“三阳”少见。卢洪洲说,从深圳三院的情况来看,目前确诊患者仍然以“二阳”患者为主,很少有“三阳”的病人。

  另据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坊》报道,目前上海新冠感染水平和全国保持一致,处于低位零星散发状态。7月以来,华山医院感染科病房内收治的新冠感染重症患者比例约为5%,主要集中在“首阳”、高龄、基础疾病控制不佳以及未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群中。而实际就诊患者中,短期内重复感染、“三阳”的情况很少,“四阳”几乎没有。

  北京的王医生表示,从其所在医院的门诊情况来看,“一阳”和“二阳”为主,“三阳”几乎没有,现在仍有此前从未感染过的“中招”。不过王医生同时指出,“二阳”和“三阳”一般病情较轻,比起“一阳”,更少会来医院。从门诊来看,“二阳”“三阳”重症率很低,主要还是老年人有风险,“中青年没什么事。”

  卢洪洲也认为,从对“二阳”人群的观察来看,多数情况下重复感染的症状都是更轻的。对于程女士和丈夫的病情,他表示,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同的人感染新冠病毒之后的反应确实差别较大。但是从前期的数据看,多数情况下重复感染的症状都是更轻的。

  据国家卫健委官方微信公众号“健康中国”消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曾表示,再次感染新冠症状普遍偏轻,从病程上来看也要短一些,发热的时间、发热的热度都要比初次感染要轻一些,“当然每个个体不一样,每个人感受也不一样。”

  国家疾控局在8月19日的科普问答中表示,EG.5变异株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XBB.1.9.2的一个亚分支。我国监测数据显示,EG.5变异株感染者与其他XBB亚分支感染者的临床分型无明显差异。世界卫生组织8月9日评估认为,EG.5变异株显示出传播能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增强的特点,但未发现其致病力明显变化的证据。

  据《大众日报》报道,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刚表示,对于大多数免疫正常的普通人来说,不用太在意所谓“几阳”的问题。

  “三阳”不一定是“三阳”

  为什么有人这么快“三阳”?据了解,专家一般以三个月为间隔界定重复感染,否则为复阳。

  卢洪洲表示,新冠病毒感染人体以后,病毒在体内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有一些免疫力比较低下的患者即便症状消失2-3个月,核酸检测也可能阳性,有时候还会出现“时阴时阳”的情况。如果“二阳”后不到一个月发现新冠病毒核酸阴了又阳了,这种情况大概率是上一次感染以后的残余病毒,而不是重复感染。

  “有些人说自己是‘三阳’,其实不一定是,有些人只要是发烧就算自己感染了新冠。”王医生则说,核酸才是检验的“金标准”。

  香港大学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此前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真正的重复感染很难判断,是“首阳”还是“二阳”,基本上只能依靠感染者口述,目前没有准确方便的依据,因此“二阳率”是一笔“糊涂账”。

  王医生认为,EG.5仍是XBB分支,五月份那一波XBB感染潮中刚得过的人有一定的交叉保护,现在不太可能再感染。

  新冠还会有感染高峰吗?

  对于感染高峰出现的时间,卢洪洲表示,新冠病毒的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自然感染诱导的抗体反应一般能够持续半年左右,因此一般5到6个月会有一个小高峰。目前看来奥密克戎突变株的突变和进化速度有所下降,总体来说未来感染高峰的波峰会越来越小,间隔时间也很有可能有所延长。

  王医生则提醒表示,结合抗体衰退情况来看,九十月份天气转凉,开学季、中秋国庆假期带来人口流动,可能会带来下一波小高峰。

  7月2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近期重点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对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实施针对性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优先推荐接种含XBB变异株抗原成分的疫苗。该方案指出,“研究表明,XBB变异株具有较强的免疫逃逸能力,我国人群血清抗体对XBB变异株的中和能力较差,易发生突破性感染。”

(责任编辑:qiu)

标签阅读:
三阳
医生
新冠
  • 咯血病人禁用哪种止咳药

    如果出现咳血要及时就医治疗,检查一下原因,如果咳血不要选用镇静或者有抑制呼吸中枢的药物。

  • 在部队里得了甲沟炎

    这个病可以局部外用抗生素软膏进行治疗,比如红霉素软膏或者是莫匹罗星软膏,疼痛明显的话加上口服的抗生素比如头孢克肟片。如果反复发作而且没有好的缓解办法可以把指甲给拔掉。

  • 较重闭合性跌打损伤怎么办

    多休息,不要过度活动,可以药物治疗,局部 热敷,一般可以逐渐恢复,不要着急。

  • 外阴痒会传染头皮痒吗

    这种情况可以口服抗真菌的药物比如氟康唑片或是伊曲康唑胶囊,外阴这里用红核妇洁洗液清洗,头皮用复方酮康唑发用洗剂洗头。

  • 停经多久开始补雌激素

    雌激素常用补佳乐,检查明确的情况下就可以开始服用戊酸雌二醇片了,再后半段加上黄体酮一起服用,效果更好

  • 地屈孕酮片吃完会腰酸吗

    治疗可以改变不良姿势、避免久坐久站、避免长时间一个姿势过久,局部可以做做热敷理疗,如果痛的严重,可以口服布洛芬或塞来昔布胶囊治疗。

  • 手气会不会蔓延到全身各处

    虽然有传染性但是用过药之后传染力会明显下降,经过治疗治愈之后就不再有传染性,常用的治疗手气的药物有盐酸特比奈芬乳膏,酮康唑乳膏,或是部分中药比如复方酮康唑软膏等。

  • 女人皮肤全身发黄是什么原因

    这种情况需要先完善肝部检查,包括肝炎病毒谱,肝胆脾彩超,肝脏功能和血常规,贫血方面主要查血常规还有贫血三项,如果都没问题的话可以补充多元维生素,加上归脾丸口服。

Q脚后跟长骨刺吃什么钙片好

王富主治医师

A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限制过多的走路以及跑跳,爬山等活动,尽量的穿宽松,舒适,柔软的厚底鞋子,避免鞋底过硬过薄,晚上可以多用热水泡脚,这样的处理一般可以有效的预防症状的发作。...[详细]

Q治疗灰指甲最好的外用药

刘静副主任医师

A

如果灰指甲比较少你可以先外用复方聚维酮碘搽剂治疗,但如果长的太多,或是亮甲治疗效果不好,你可以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或是盐酸特比奈芬片治疗。...[详细]

Q止点性跟腱炎的治疗

王富主治医师

A

这样的情况可以到当地医院的骨科就诊治疗。建议你可以先考虑注意休息,注意保暖,局部热敷或者是涂抹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剂,配合非甾体类的抗炎药物,比如说双氯芬酸钠或者是布洛芬胶囊来看看效果。如果不理想的话,再考虑到医院就诊治疗就可以了。...[详细]

Q胃痛呕吐怎么快速缓解

邹玲婷主治医师

A

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贪吃凉食凉饮,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少吃油腻过大的食物和油炸食品。可以服用一些铝碳酸镁片,多潘立酮片。热敷一下腹部。...[详细]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