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21日电 林业局副局长印红今日表示,中国已经建立了350处国家级、768处省级和一大批地县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站,布设了监测点和巡查路线近万处。在前一段时间H7N9禽流感的防控中,野外的疫源疫病的监测防控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印红称,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仅脊椎动物种类就达到6500多种,约占全球脊椎动物种类总数的10%,其中大熊猫、朱鹮、金丝猴、华南虎、扬子鳄等约有47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是仅分布于中国的特有物种。
印红提到,中国政府十分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早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就发布了《稀有生物保护办法》,并于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中国第一批自然保护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加快了野生动物保护的步伐,1981年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1988年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世纪之交,中国还投入数千亿资金启动实施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保护恢复等一系列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初步构建了野生动物保护的制度体系,形成了以《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为核心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各个地方还颁布了一批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二)形成五大保护管理体系。一是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野外保护体系。这个体系中建立了自然保护区2150多处,占到国土面积的13%,使85%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同时我们还有41处国际重要湿地,还有近5万处自然保护小区、国家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都是就地保护的主要战场。二是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体系。有230多种野生动物已经建立起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同时我们还对朱鹮、野马、麋鹿、扬子鳄等14种物种成功实施了放归自然。三是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已经建立了350处国家级、768处省级和一大批地县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站。布设了监测点和巡查路线近万处。在前一段时间H7N9禽流感的防控中,野外的疫源疫病的监测防控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濒危物种实施抢救性保护,通过加强野外巡护、栖息地恢复、救助伤病个体、实施放归自然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濒危野生动物种群的扩大。同时我们也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对其他野生动物的普遍保护。
(四)严格规范监管野生动物繁育利用活动。开展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利用,是缓解野外保护压力,同时兼顾社会经济科研文化需求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长期以来,中国不断加强对这方面的规范管理和执法监管,制定了科学严格的技术标准,建立了专用标识制度,强化了对资源消耗的总量控制,经常性开展监督检查和清理整顿。林业、公安、海关、工商等部门不断加大执法力度,有效地遏制了滥捕滥猎滥食野生动物以及非法经营走私野生动物的现象和行为。
(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履约。中国先后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还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韩国等多个国家签署了有关野生动物保护合作的协议,与有关的国际组织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国际野生动物保护事务中,中国政府认真履行义务,实施了一系列国际合作的项目,支持其他国家的保护行动。今年初,中国提议和主导开展的跨国跨洲的专项联合打击行动也就是“眼镜蛇行动”,开创了多国合作打击濒危野生动植物走私犯罪的新模式,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为推进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的合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广泛开展了公众宣传教育。长期开展“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一系列活动,新闻媒体、网站也大力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科普知识,开展了舆论监督。同时,积极发挥民间团体、志愿者的特殊作用,举办各类公益活动,提高公众保护观念、法制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