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健康网 > 新闻 > 饮食新闻 > 正文

甜饮料每年致死20万人 白开水是最佳选择

2015-07-10 09:38来源:99健康网

导语
甜甜的饮料是很多人抵抗不住的诱惑,夏天来上一瓶冰的甜饮料,感觉暑气顿消。但是你知道吗,甜饮料每年致死20万人!

甜饮料每年致死20万人 甜饮料的危害 喝甜饮料的危害

  近日,刊登在美国权威医学杂志《循环》上的一篇研究,给爱喝甜饮料的人敲响了警钟。研究指出,2010年,甜饮料导致近20万人死于糖尿病、心脏病和癌症。专家呼吁,减少甜饮料摄入,每年就能潜在挽救数以万计的生命。

  甜饮料占据我国绝大部分饮料市场

  美国塔夫茨大学研究人员对每年有多少例死亡直接与甜饮料有关进行了评估。在统计了1980年~2010年51个国家、超过61万人的膳食调查数据后发现,2010年因喝甜饮料造成13.3万人死于糖尿病、4.5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0.6万人死于癌症,共计18.4万例死亡和甜饮料相关。

  但在生活中,甜饮料受欢迎程度丝毫不受影响。随便走进一家超市,饮料区几乎九成位置都被甜饮料占满;很多年轻人更是对甜饮料欲罢不能,一天不喝就难受,像“上瘾”一般……数据显示,我国甜饮料的生产量与消费量逐年上升。2009年,饮料消费前3名均为甜饮料,含乳饮料、碳酸饮料和果蔬汁饮料分别占比39.7%、29.2%、27.3%。虽然从整体上看,我国居民甜饮料平均饮用量低于欧美国家,但这个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全球不断上涨的甜饮料消费量让人对未来产生担忧。”该报告第一作者檀加利•辛格告诫说,如果人们继续贪恋甜饮料,由此导致的死亡数量将比评估结果更糟糕,还将给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沉重负担。

  甜饮料的危害有哪些

  专家表示,饮料的基本成分比较相似,主要有水(80%以上)、糖(从0%~15%)和各种食品添加剂,包括防腐剂、甜味剂、色素、香精、稳定剂、增稠剂等。

  糖:增加肥胖风险。营养标签标明,一瓶500毫升的可乐,含糖56克,相当于14块方糖;一瓶450毫升的鲜橙多,含糖量为47.7克,相当于12块方糖;一瓶500毫升的冰红茶,含糖量为48.5克,相当于12块方糖……甜饮料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吃下很多糖,如不增加运动量,不减少三餐食量,就会导致脂肪堆积,增加肥胖风险。

  磷酸:诱发骨折和龋齿。磷酸是可乐酸味和涩味的主要来源,每听可乐约含30毫克~40毫克。千万不要小看这么一点磷酸,它与金属离子具有很强的结合能力,会降低消化道中钙、铁、锌、铜等多种矿物质的吸收利用率。长期大量喝碳酸饮料可导致骨钙流失、骨质疏松等。磷酸对牙釉质具有一定腐蚀性,容易诱发龋齿。

  二氧化碳:不利于营养转运。碳酸饮料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进入人体后可通过打嗝带走胃肠热量,使人们感到清爽、凉快。有研究表明,它可能会增加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利于营养素的转运。早前也有印度研究发现,碳酸饮料消费量大的人群,食管癌发生率会升高。研究人员推测,可能是二氧化碳的压力使胃酸逆流进入食管,从而刺激食道,诱发食道癌。

  添加剂:增加代谢负担。很多甜饮料通过色素、香精、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调色调味,合理使用添加剂对身体影响不大,但这类物质在营养上毫无价值,还会转化为身体需要处理的废物,增加代谢负担。以合成甜味剂为代表的添加剂,安全性也频频受到质疑。

  此外,国际研究发现,长期大量喝甜饮料可能会增加人们患痛风、肾结石、营养不良等疾病的风险。

  控制甜饮料摄入是当务之急

  甜饮料营养价值很低,属于典型的高热量低营养食品,生活中宜少不宜多。

  碳酸饮料偶尔喝,且不超一听。碳酸饮料最好浅尝辄止,如果一定要喝,建议选在两餐间或运动后,不要超过一听。家长应严格限制孩子对碳酸饮料的摄入量。

  果汁最好选纯的。按国家标准,真正用新鲜水果压榨、分离而成,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果汁叫“原果汁”,果汁含量100%。如果考虑口感和营养,原果汁含量在40%以上的果汁产品也比较理想。如果配料表上标明果汁含量“不低于10%”,说明该产品是“果汁饮料”,主要成分为水和糖;还有一些饮料叫“果汁类汽水”或“果味型饮料”,前者原果汁含量不低于2.5%,后者根本不含原果汁,营养价值更低。

  买含乳饮料不如喝奶。含乳饮料是指以鲜奶或奶粉为原料,加入水、糖、果汁、色素、香精、乳酸菌、防腐剂、增稠剂等制成的饮料。它提供少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在营养方面比其他甜饮料稍好,但还是含糖较多,营养价值没法与牛奶相比。喜欢喝含乳饮料的朋友不如直接喝牛奶或酸奶。

  没运动不宜喝运动饮料。运动饮料含有一定的糖分、无机盐、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可补充人体因剧烈活动流汗丢失的热量和无机盐,利于缓解运动疲劳,适合职业运动员和健身人士。因其中含有盐分,儿童以及没有大量运动的人不适合饮用。

  茶饮料和泡制茶是两码事。茶饮料多由糖、茶汁、香精、焦糖色素、茶叶提取物等配制而成,虽然营养价值好于碳酸饮料,但与自家热水冲泡的茶水差距很大。茶水不含热量,茶饮料中则含不少糖,不能大量饮用。

  补充水分 白开水是最佳选择

  专家表示,白开水永远是老少皆宜的最佳选择,如果实在觉得没味道,泡杯绿茶、菊花茶、柠檬水,煮锅绿豆汤都是防暑降温、补充水分的好选择。

  白开水的4大健康功效:

  1、血液循环up+基础代谢up+脂肪燃烧up

  通过饮用白开水,刺激肠胃等内脏器官升温,由内而外的温暖这个身体,改善血液循环,内脏温度上升1度,基础代谢速度大约会增加10-12%,提高脂肪燃烧速度,燃烧多余脂肪,让身体变为易瘦体质。

  2、激活内脏机能,缓解内脏疲劳,排出老化废物

  饮用白开水,温暖内脏,激活内脏的活化性,缓解内脏疲劳,改善内脏运作质量。同时,辅助体内消化系统运作,激活新陈代谢,加速体内老化废物排出体外。一旦老化废物顺利排出体外,就扫清了体内垃圾,再次激肝脏、肾脏机能,让体内环境更加的洁净无污染。

  3、尿量增加,排出体内多余水分,消除便秘状况,解毒养颜

  饮用白开水,促进血液及淋巴的流通,可以带走滞留在体内多余的水分,形成尿液,同时身体内部毒素随尿液排出体外。尿量增加的同时体重减少,多余水分被带走也可以缓解浮肿现象。白开水温暖肠胃,润滑肠道,软化排泄物,可以有效的预防和缓解便秘症状。

  4、酸碱平衡

  正常情况下,健康的人体体液的pH值为7.35~7.45,因此,维持体液的弱碱性状态是非常重要的。人体自身当然具有对体液酸碱性的平衡机能,但是,如果过分依赖自身的平衡机能,对于长期的身体健康是无益的。如果以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为原水,白开水的pH值通常可以达到9以上,属于碱性水,经常饮用白开水,有利于中和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有利于维持健康的体液状态。

标签阅读:
危害
甜饮料
  • 女人皮肤全身发黄是什么原因

    这种情况需要先完善肝部检查,包括肝炎病毒谱,肝胆脾彩超,肝脏功能和血常规,贫血方面主要查血常规还有贫血三项,如果都没问题的话可以补充多元维生素,加上归脾丸口服。

  • 手气会不会蔓延到全身各处

    虽然有传染性但是用过药之后传染力会明显下降,经过治疗治愈之后就不再有传染性,常用的治疗手气的药物有盐酸特比奈芬乳膏,酮康唑乳膏,或是部分中药比如复方酮康唑软膏等。

  • 地屈孕酮片吃完会腰酸吗

    治疗可以改变不良姿势、避免久坐久站、避免长时间一个姿势过久,局部可以做做热敷理疗,如果痛的严重,可以口服布洛芬或塞来昔布胶囊治疗。

  • 停经多久开始补雌激素

    雌激素常用补佳乐,检查明确的情况下就可以开始服用戊酸雌二醇片了,再后半段加上黄体酮一起服用,效果更好

  • 外阴痒会传染头皮痒吗

    这种情况可以口服抗真菌的药物比如氟康唑片或是伊曲康唑胶囊,外阴这里用红核妇洁洗液清洗,头皮用复方酮康唑发用洗剂洗头。

  • 较重闭合性跌打损伤怎么办

    多休息,不要过度活动,可以药物治疗,局部 热敷,一般可以逐渐恢复,不要着急。

  • 在部队里得了甲沟炎

    这个病可以局部外用抗生素软膏进行治疗,比如红霉素软膏或者是莫匹罗星软膏,疼痛明显的话加上口服的抗生素比如头孢克肟片。如果反复发作而且没有好的缓解办法可以把指甲给拔掉。

  • 咯血病人禁用哪种止咳药

    如果出现咳血要及时就医治疗,检查一下原因,如果咳血不要选用镇静或者有抑制呼吸中枢的药物。

Q胃痛呕吐怎么快速缓解

邹玲婷主治医师

A

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贪吃凉食凉饮,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少吃油腻过大的食物和油炸食品。可以服用一些铝碳酸镁片,多潘立酮片。热敷一下腹部。...[详细]

Q止点性跟腱炎的治疗

王富主治医师

A

这样的情况可以到当地医院的骨科就诊治疗。建议你可以先考虑注意休息,注意保暖,局部热敷或者是涂抹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剂,配合非甾体类的抗炎药物,比如说双氯芬酸钠或者是布洛芬胶囊来看看效果。如果不理想的话,再考虑到医院就诊治疗就可以了。...[详细]

Q治疗灰指甲最好的外用药

刘静副主任医师

A

如果灰指甲比较少你可以先外用复方聚维酮碘搽剂治疗,但如果长的太多,或是亮甲治疗效果不好,你可以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或是盐酸特比奈芬片治疗。...[详细]

Q脚后跟长骨刺吃什么钙片好

王富主治医师

A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限制过多的走路以及跑跳,爬山等活动,尽量的穿宽松,舒适,柔软的厚底鞋子,避免鞋底过硬过薄,晚上可以多用热水泡脚,这样的处理一般可以有效的预防症状的发作。...[详细]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