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相信很多人都见识到了食品谣言的危害。近日关于食盐的谣言再次疯传网络,那么面对砒霜盐的传播,真相到底如何呢?一起去看看吧。
央视揭秘食盐添加剂
近日,网上流传一些质疑国产食盐安全的文章。网传文章提到,“国产食盐里面有种可怕的添加剂——亚铁氰化钾。在生活中,烹饪食物的时候,食用盐遇高温有可能会使亚铁氰化钾分解成氰化钾这种剧毒物质,在10秒钟内能使人丧失意志,几分钟内可以毒死一人”。网传文章中还提到,“奥运会、世博会特供食盐及出口食盐均不含亚铁氰化钾”。
这一传言在网上迅速传播,很多网友面对传言真假难辨。国产食盐究竟安全吗?国产食盐中真的含有亚铁氰化钾吗?这种物质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吗?来看央视记者的调查。
国产食盐确实存在亚铁氰化钾
为了查证传言的真实性,记者首先来到了北京的一家大型连锁超市,在调味品区的货架上,记者发现,这里一共有12种不同种类的食盐。其中,国产食盐有9种,除了竹盐和湖盐这两种盐里面没有添加“亚铁氰化钾”外,其他7种食盐,包括低钠岩盐、深井岩盐和海藻岩盐里都标明含有亚铁氰化钾。
亚铁氰化钾是合法食品添加剂 不会伤人!
食盐中抗结剂亚铁氰化钾真的像传言说的那样是一种慢性毒药吗?含有亚铁氰化钾的国产食盐对人体会不会造成伤害呢?
记者咨询了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常务委员钟凯,其在食品安全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和经验。他告诉记者,亚铁氰化钾作为食盐抗结剂,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国产食盐中的亚铁氰化钾长期食用并不会给人体带来伤害。
在高温下可分解产生氰化钾?专家:不靠谱!
食用盐遇高温有可能会使亚铁氰化钾分解成氰化钾,这种说法正确吗?
专家表示,氰化钾确实是一种剧毒物质,但是它和食盐中的亚铁氰化钾完全不同。
亚铁氰化钾的化学性质很稳定,不会释放这种有毒的氰化物。如果要分解它,需要在400摄氏度下完成。平时,我们在家里做饭的时候,到200摄氏度的时候,菜就已经要烧焦了。
钟凯还做了一个假设,即使食盐中亚铁氰化钾在高温的状态下,真的分解出了氰化钾,想要达到让一个成年人中毒的剂量,大概需要一次性吃几十公斤的盐。
食盐使用抗结剂主要是防止结块,我国在盐中允许添加的食品添加剂可以作为抗结剂使用的一共有5种,即亚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钠,柠檬酸铁铵、二氧化硅和硅酸钙。选择亚铁氰化钾或者亚铁氰化钠,是因为它的效果好,价格也便宜。
钟凯告诉记者,亚铁氰化钾用作添加剂,不仅在中国适用,在美国、欧盟、日本等一些国家也是符合规定和标准的。
事实证明,无论是在国内销售的进口食盐还是国外超市以及外国购物网站销售的洋品牌食盐,大都含有亚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钠这样的抗结剂。
看到这里,您该放心了吧!对于类似的网传食品谣言,大家还是不要轻易相信。
延伸阅读:砒霜盐谣言别止于“不该信”
有一句话叫做,我们读书越多,就越发现我们是无知的。这其实讲的是,当我们知道一些东西时,也就产生了更大疑问,这时就会发现自己无知。真要是一窍不通,有时反而是“无知者无畏”。好比“国产食盐里面有种可怕的添加剂——亚铁氰化钾”,很多人把亚铁氰化钾与氰化钾联系起来,但在事实上,亚铁氰化钾它基本上就是一个低毒或者无毒的东西。而且专家讲了,“即使食盐中亚铁氰化钾在高温的状态下,想要达到让人中毒的剂量是完全不可能的”。
现在,有图有调查,有专家有试验,有事实判断也有逻辑判断,如果还不相信,那真是“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了。只是,也有专家讲了,“(网友)完全不了解咱们国家标准规定的哪些种类,说这个亚铁氰化钾和碘酸钾会发生剧烈反应,这些都是缺乏一些基本化学常识”。这句话说得其实很直白,那就是网友的科学素养低,对“砒霜盐”的谣言根本就不应该相信。
国人的科学素养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20%,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进一步缩小了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所谓“进一步缩小差距”,一方面说明我们这几年有进步,另一方面说明我们过去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差距大。“谣言止于智者”,如果我们继续有进步,赶上和超过西方国家,想必也就不会有那么多谣言了。
对于一个城里人来说,偶然一次下乡被蛇咬了,自然不必“十年怕井绳”。可如果身在乡下,而且本来蛇就很多,指责其“怕草绳”,恐怕也没有什么道理。食盐属于食品,说到当前的食品市场,很多人禁不住摇头叹气,这真是一个不争气的市场。人们今天面对的市场,是一个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市场,“乱象太多,连想象力都不够用了”。确实,最终被证伪的谣言很多,可最终被证明是“遥遥领先的寓言”也不少。面对一个问题重重的市场,即便智者,有时也不免“犯嘀咕”。
“信心比黄金还要宝贵”。不必讳言,有些谣言的发生和传播,是因为人们的科学素养不足,但有些则是因为人们对于市场没有信心。如果一个市场,能够传递足够信心,那么人们听到一些传言,就可能“大胆的怀疑,小心的求证”;如果一个市场,不能传递信心,那么人们听到一个传言,很有可能“宁信其有,不信其无”。这也提醒我们,防止包括“谣盐”在内的一切食品谣言的泛滥,提升科学素养是必要的,整治好市场,给消费者信心,可能更为重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