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芳最近确实很忙,这不,这位大红人都登上今天的人民日报了。在人民日报的《“回应”:互动中筑牢信任的基石》(人民论坛·我们这十年)这篇文章中,第一段便用到了元芳的句子:“元芳,你怎么看?”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主人公的这句追问近来走红网络,成为公众表达诉求和质疑的经典句式。
当淘宝体、元芳体等各种造词风起云涌的时候,互联网作为一种仍在发展中的参与性最强的大众表达平台,在不断得到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种新发展,必然会产生一些新鲜事物,比如网络热词,像“打酱油”、“楼脆脆”、“你out了”、“给力”,这些都是将颇为流行的热点事件浓缩概括的关键“热词”。这些热词不仅生动活泼,又能很好说明问题,更体现了大众对新鲜事物的一种表达诉求。
“网络热词”作为普通大众的语言表达,或者新媒体传播的一种形式,得到党报的认可,无疑有着两方面的重大意义。首先,它在很大程度上修补了公众语言与官僚姿态的话语断裂。当前党媒党报,动辄旁征博引,套话连篇,如今《人民日报》率先改变这种文风,难能可贵;其次,正是由于这种话语断裂,政府和百姓之间的对话,逐渐失衡,此时急需党媒放下身段,亲近百姓,从中读出具有了更多的公民诉求来。
《人民日报》是党报的“龙头老大”,其宣传风格也是传播界的风向标。“屌丝”登上了《人民日报》这只是众多党报吸纳和运用网络热词的一个突出例证和缩影,类似的事儿以往还有不少。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一种风向,意味着党报宣传风格也在越来越新潮?我觉得,答案应是肯定的,那就是,党报在秉持自身办报风范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与时俱进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是语言使用上的改变,更是话语姿态的改变,即变得越来越贴近民风民俗,越来越亲近普通大众了。可以说,这就像“滴水可见太阳”一样,折射出了我们整个时代的进步,折射出了我们整个社会的进步。
这也表明,网络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党报也正在与网络密切融合——不但引领着网络文化也在吸纳网络文化。如今,随着网络的发展,随着诸多民间诉求、创意在网上涌流,网络已成为汇聚民间智慧的一个重要平台。仅就语言来说,很多词汇就纷纷出炉。其中虽有硬把喜剧、悲剧说成“洗具”、“杯具”等矫情和不妥,但更多的是丰富了时代语言的。党报正视和有选择地吸纳网络一些热词等,其实也就是在吸收民间的语言和智慧。
- 上一篇:杭州一邮政储蓄所发生血案(图)
- 下一篇:白银价格:光伏产业对白银价格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