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杭区当初为何要将基层卫生院一卖了之?而如今,又为什么要斥资3亿元,全面回购此前以7500万元的价格卖给个人经营的卫生院?
"甩包袱"甩出的新难题
2002年至2003年,余杭区作出决定,对原有独立核算的镇乡(街道)卫生院进行股份制改革。通过竞拍,29位个人及其股东以7500万元的总价,买走了原来由政府和集体开办的全部29所卫生院。
当时的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包括余杭在内的全国绝大多数卫生院普遍亏损,甚至出现了生存问题。"当时,全余杭所有卫生院的收入加起来也只有几千万元,至少70%的卫生院面临亏损,大多数亏损额度在30%以上。"余杭市卫生局局长黄国林说。
因此,不少地方政府决定引进市场化的手段,一方面减轻包袱,一方面盘活资源。股份改革后机构事业性质不变,经费补助基本仅限于公共卫生项目补助,实行以区镇乡(街道)共管、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宏观上政府主导公共卫生,微观上股东参与内部管理,政府主要通过花钱买服务方式落实公共卫生等职能并加强监管。"这一做法的推出,在当时有其合理性。"黄国林说。
改制的确为卫生院的生存带来了一线转机。"改制后,大约有1/3的卫生院有盈余,1/3持平,另外1/3地处相对偏远、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卫生院仍然亏损。"参股黄湖镇卫生院的股东朱盛珍说,而且卫生院的赢利绝大多数来自药品收入。
然而,更多的新难题随之而来。余杭区疾控中心副主任干伟群对此深有感触:"卫生院忙着坐诊开方子,公共卫生服务人手配备不足,执行力也大打折扣。"
"不仅如此,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再发展能力偏弱、药品贵、门诊均次费用高等问题也一一显现。"浙江省卫生厅农卫处副处长胡玲说。
赢利成了股东们最大的动力。为提高经营受益,绝大多数医生被安排坐诊,大药方司空见惯。当时,卫生院的药品收入占到全部收入的80%-90%。为降低成本,股东们普遍不愿再投入,几年下来院舍、设备破破烂烂。为减少人力开支,大量聘请临时工。勾庄卫生院正式员工50多人,外聘临时工几乎与正式工持平。一些卫生院医患纠纷频发,群众满意度下降,卫生院人才流失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