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标志着秋天的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天气逐渐干燥,人们的养生方式也需要相应调整。然而,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不少人容易陷入一些养生误区。本文将为您揭示立秋后常见的养生误区,并给出正确的养生建议。
误区一:“春捂秋冻”强体质
误区描述:很多人认为“春捂秋冻”可以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但实际上,这一做法需要因人而异。
正确做法: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病患者、慢性肾病和胃病患者等体质较弱的人群不宜“冻”。健康人群也应注意“冻”得适度,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避免过早穿得太厚实。夏末秋初时节,气温开始下降但并不寒冷,是耐寒锻炼的好时机,但应适度,避免引发身体不适。
误区二:“贴秋膘”好过冬
误区描述:传统观念认为立秋后应多吃肉类等高热量食物,以储备能量过冬,即“贴秋膘”。
正确做法:现代人的饮食结构已经不同于古人,日常饮食已能保障足够的脂肪和蛋白质摄入。因此,“贴秋膘”应因人而异,适量进补。对于老年人、儿童、胃火旺或肥胖者,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高蛋白高脂肪的摄入一定要适量,避免“上火”或积食造成消化不良。
误区三:秋季进补多多益善
误区描述:很多人认为秋季是进补的好时节,于是大量服用补品,认为多多益善。
正确做法:适当进补有益健康,但不可滥补。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进补应因人而异,对症进补,尽量通过食物来补充所需营养,药补不如食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鸡、猪肺、银耳、蜂蜜、芝麻等。
误区四:零食可以随意吃
误区描述:有些人认为零食只是正餐的补充,可以随意吃。
正确做法:零食是影响健康的双刃剑,适当、适时、适量的零食可以补充正餐的不足,但应选择健康食品,如粗麦饼干、水果、奶等,避免高脂肪高能量的食品。在两次正餐中间补充零食,避免在正餐前1小时内及睡前进食。
误区五:秋季不能吃姜
误区描述:有人认为秋季气候干燥,吃姜容易上火,因此秋季不宜吃姜。
正确做法:秋季并非一点也不能吃姜,关键是不能“多食”。生姜属于辛辣之品、热性食物,在烹饪过程中会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但适量食用姜可以驱寒暖身,对于体质偏寒的人群有一定益处。因此,秋季吃姜应适量,不宜过多。
误区六:只喝白开水应对秋燥
误区描述:很多人认为秋季干燥,应大量喝白开水来补充水分。
正确做法:对付“秋燥”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手段是“喝水”,但只喝白开水也有弊端。大量白开水会冲淡胃液,打乱体内的电解质平衡。喝水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每次以100-150毫升为宜,间隔时间为半小时左右,每日饮水量最好保持在1500-1700毫升。此外,白天可以喝点淡盐水,夜晚喝蜂蜜水,有助于维持体内水分平衡和润肺养肺。
误区七:运动量越大越好
误区描述:有些人认为运动量越大,身体越健康。
正确做法:秋季人体精气处于收敛内养阶段,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不宜大量运动。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锻炼时以身体有些发热、微微出汗、锻炼后感到轻松舒适为标准。最好选择早晚进行锻炼,并注意运动前后的暖身和缓和运动。
结语
立秋后的养生需要因人而异,避免盲目跟风。正确的养生方式应结合个人体质和气候特点,合理调整饮食、穿着和运动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为健康过冬打下坚实基础。
- 上一篇:人人都可能有的黑痣,6大因素容易引发黑色素痣,需要及时处理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