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是怎么形成的?最近几年,进入秋冬季节以后,雾霾就一直在持续。今年的雾霾更是严重,多个地区雾霾污染严重。
环保部通报的11月全国空气质量最差十城市中,华北地区占一半以上。华北大气污染治理“病”在何处?环保部14日通报对华北22个城市(区)的环保督政结果指出,“工业围城”“一钢独大”“一煤独大”等现象在华北地区一些城市比较普遍,产业结构布局和能源结构问题已成为华北地区环保瓶颈。
据悉,环保部此次综合督查涵盖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等华北六省区市。督查发现,重化产业是华北地区很多城市的支柱产业,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既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给环境治理带来巨大困难。
唐山、邯郸“钢铁围城”现象突出,邢台重化工业四面布局,包头城区呈现“东铝、西钢、南化、北机、四周电”的格局,阳泉、晋中、乌海、平顶山、焦作等城市“一煤独大”。
除北京、天津外,华北地区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近90%,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在华北地区也十分普遍。督查发现,华北地区多数城市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环保基础设施落后,历史欠账较多。
城乡集中供热率普遍较低,清洁能源供应不足,工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小型自备锅炉常见,散烧煤大量使用,致使冬季大气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在散煤污染治理方面,从督查情况看,虽然华北各地加大了工作力度,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北京市在售散煤煤质超标率为22.2%,天津市超标率为26.7%,河北省唐山、廊坊、保定、沧州4市平均超标率为37.5%。
邯郸、邢台、张家口、阳泉、乌海等地散烧煤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河南省多数地市甚至尚未将散煤污染问题纳入管控重点。
此外,督查还发现,华北地区存在基层政府及有关部门环保责任落实不到位、城乡接合部和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治污方案落实和考核不力、企业环境违法违规问题依然常见等诸多问题。
此前,针对华北地区12月初刚刚出现的一轮重污染天气,不少环保专家就曾指出,持续、大范围的雾霾已经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模式敲响一记警钟,长远来看,空气质量的改善远不能靠临时停产、限产几个企业来实现,根本还在于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从源头减排才是治本之策。
延伸阅读:雾霾是怎么形成的
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生成具有很强的局地性,主要气象条件:一是微风,二是水汽充足,三是空气流动性差。雾一般是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夜间和清晨。我国很多地区一年四季都有雾出现,大多数地区秋冬季节为雾多发期,春、夏季雾较少。
霾在大部分地区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基本特点为:冬季多,夏季少,春秋季居中。霾发生时的天气条件特点是气团稳定、较干燥,冬季满足这样的天气条件日数多,加上一些地方采暖用煤,粉尘大,容易形成。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增加,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增加。还有一个重要的成因是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形成“逆温层”,我区气象专家这样解释,“逆温层”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盖在地面上空,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污染物不能向上扩散,“无路可走”只能向下蔓延,即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层,从而形成了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