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人口大国,面对人口的压力,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均却很不理想。一块很大的蛋糕看起来是不错,但是人多了每个人分的也就少了,为了减缓人口的各种压力,中国实施了计划生育,这些年计划生育查的很严,落实也很到位,不管是农村居民还是城市居民大家都十分的了解计划生育的必要。
计划生育到了现在似乎又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人口老龄化严重,出生率大幅度降低,很多因为计划生育而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面对这个情况,国家推出了全面二孩的政策,但80后90后这些年轻人似乎对于生二胎并没有太大的欲望和想法。
按照人口学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旦总和生育率[注1]在2.1的替代水平下,就意味着进入了低生育率阶段。
也就是说,一家两个娃,整个社会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才能保持平衡,人口结构才可以保持稳定,就不会走入老龄化社会了。但是,现在人们的生育意愿不是一般的低。
从历史上看,解放后到20世纪70年代,总和生育率通常处在5-6的水平上。现在呢?社科院副院长蔡昉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算出,全国的总和生育率事实上已经多年低于1.5了。
地方层面,有学者在江苏进行了数年的人口调查,结果发现,在假设不受政策限制的情况下,平均每对夫妻期望的孩子数大概是1.7个,也就是说显著低于2.1的替代水平。
这意味着,即使将来不再限制生育子女的数量,生育率回归到高水平的可能性也非常小了。
到底是谁让中国人不想生了?
数据不撒谎,到底是谁让中国人不想生了?
首先,要明确一下生育政策的适用范围。事实上,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具体计生政策都有区别。
总体上看,农村宽于城市,西部宽于中东部,少数民族宽于汉族。因此根据蔡昉的测算,从全国整体上看,政策规定只能生一孩的人口仅仅为全部人口的36%。
也就是说,即便实行了严格的计生政策,全国还是有六成多人可以多生。
第二,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时间上来看,事实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就开始提倡以“晚、稀、少”(晚婚、生育间隔、少生优育)为目标的自愿性计划生育了。到80年代才形成了强制性的独生子女政策,随后逐步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并得到越来越严格的执行。
这里,有一个时间点很关键,就是总和生育率大幅度降低是发生在1970-1980年期间,也就在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从5.8下降到2.3,下降了3.5个孩子数。而以2008年总和生育率为1.4作为参照的话,1980年以后总共才下降了0.9个孩子数。
生还是不生,这不单是中国的问题
中国的人口转变有个重要特征,就是人口转变的速度非常快。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转变,即从“高死亡率+高出生率”向“低死亡率+低出生率”的转变,是以高度压缩的形式完成的。
根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数据,中国人口期望寿命从40岁上升到70岁,只用了50年左右,比欧美国家少用了一半时间。而英国、法国的总和生育率,从5下降到2,用了约75年的时间,而我们花费的时间不到30年。
那么中国的这种现象是独一份吗?不是。
韩国、新加坡、泰国和中国台湾都没有实行过计划生育政策,但他们和中国大陆一样,生育率从上世纪50年代大致相同的高起点上,到90年代以后都下降到低于2.1的替代水平。印度虽然在时间上有所滞后,但变化轨迹也是如此。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这种现象是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或者后进国家的赶超战略,在人口变化上的符合逻辑的反映?
“我们用几十年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走过的道路。”这是我们在总结各个领域的赶超成果时,说的最得意的话。
但是,快,不一定是好事,往往是双刃剑。因此,只有正确、全面地认识到人口变化的客观规律之后,再去考量政策变迁、制度改进,我们的发展才会更理性,更稳健。
- 上一篇:专家称受捧的日本神药跟国产没啥两样
- 下一篇:评论:大病保险关键是能否筹足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