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河北黄骅女孩高瑞敏的故事温暖了无数人。这位患有白化病的27岁女孩,视力仅有0.01,全身雪白,曾因异样的眼光而自卑。但在家人的爱护和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她不仅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北工业大学,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本校研究生,还成为了学校的兼职辅导员。如今,她被学生称赞为“白雪公主”,夸她发色漂亮,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自信人生
白化病是一种由于基因突变导致黑色素缺乏的遗传性疾病,患者通常伴有视力障碍、皮肤易晒伤等问题。高瑞敏的成长历程,不仅是个体的奋斗史,更折射出社会对罕见病患者从"异样审视"到"平等接纳"的态度转变。当健康科普遇上人文关怀,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白化病?又如何为这个特殊群体创造更友善的环境?
一、认识白化病:基因馈赠的"特别"外表
1. 疾病本质:白化病是由于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黑色素合成障碍的遗传性疾病。患者皮肤、毛发和眼睛缺乏色素,表现为全身雪白、毛发淡黄或白色、虹膜呈淡蓝色或粉红色。
2. 健康挑战:患者通常伴有严重视力问题(如眼球震颤、畏光、视力低下),皮肤对紫外线高度敏感,易晒伤且皮肤癌风险较高。
3. 遗传方式:绝大多数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双方若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子女有25%概率患病。
二、高瑞敏的成长启示:跨越障碍的三重力量
1. 家庭支持——奠基自尊底色:高瑞敏的家人从未将她视为"异常",而是用爱帮她构建心理防线。研究表明,白化病患者的心理压力主要源于外界歧视,家庭接纳能有效缓解自卑情绪。
2. 教育包容——创造平等环境:学校师生主动提供帮助(如大字教材、座位调整),更可贵的是用"发色好看"等赞美取代怜悯。这种"去特殊化"对待让她感受到被尊重。
3. 自我接纳——实现价值超越:通过学业成就证明能力,高瑞敏逐渐意识到:"白化病是我的一部分,但不是我的全部"。这种认知转变是心理康复的关键。
三、构建友善社会:从认知到行动的四个维度
1. 科学认知普及:了解白化病非传染性、不影响智力,避免"白癜风"等错误联想。公众需知患者最需要的是平等对待而非过度同情。
2. 无障碍环境建设:教育机构应提供视力辅助设备(放大镜、电子屏),工作场所需避免强光直射。户外活动场所应设置遮阳设施,降低紫外线伤害风险。
3. 心理健康支持:鼓励患者参与互助团体,通过分享经历减少孤独感。心理咨询可帮助处理因外貌差异引发的焦虑或抑郁情绪。
4. 医疗保健配套:患者需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和皮肤癌筛查(每年至少1次)。夏季必须采取物理防晒(防晒衣、宽檐帽)结合高倍数防晒霜(SPF50+)。
结语:
从理解白化病的生理特质(基因成因、健康挑战),到感悟高瑞敏故事中的成长力量(家庭支持、教育包容、自我接纳),再到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科普宣传、环境优化、心理援助、医疗保障),我们看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符合所谓"标准",而在于如何绽放独特的精彩。正如高瑞敏所说:"我不是'病人',只是换了种方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