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彬今年48岁,老家在昭通巧家县白鹤滩镇红卫街。2000年从老家来昆明打工,在2010年以前,一直做建筑工人。“我参与修建过朱家村立交桥,10年时间里我攒了15万元,只是这些钱全部用来看病了。”他写道。
董仲彬曾有一个家。2002年,他和妻子离了婚。他有一个女儿,但从与妻子离婚到现在,与女儿都没有任何联系,家里的老人也已去世。
2010年5月,他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医院检查发现,他患的是甲状腺癌症早期。一个月后,他又到另一家医院检查,发现原来的肿瘤已经扩散成了两个。
癌症彻底改变了董仲彬。他不能工作,甚至不能说话。“肿瘤已经压了我的气管,不能出气,后来在昆医附一院做了气管切除手术,手术做完后,我就不能再说话了。”写完这些,董仲彬拿出一本病历本,上面记录了他在医院实施气管切除手术的情况,还有一张昆医附一院的B超报告单和医保出院证。出院证上写的住院时间为2011年5月9日,入院时间为10天。入院诊断为“甲状腺鳞状细胞癌”。
耽搁了整整一年之后,5月11日, 董仲彬准备好证书、求助信、器官捐献书,又准备了一块毛巾、一卷卫生纸和一块小镜子,出门乞讨。毛巾是用来擦汗的,卫生纸用来擦喉部气管切开处流出的脓水;而镜子可以让他看到自己的伤口。
每一次擦拭伤口,都带来剧烈的疼痛。他轻轻地揭开纱布,纸巾接触皮肤的时候,他痛得眉头紧锁。疼痛随着擦拭的小动作传遍全身。
董仲彬喉头下方三指处的气管被切开了。在ICU(重症监护室)里,只有无法正常呼吸的重症患者才这样做。
可是,被切开气管的董仲彬不是躺在ICU里,而是顶着烈日,坐在昆明某医院的门口乞讨。他的面前,摆放着16本献血证和一封求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