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根据福建卫生计生委通报的疫情信息,截至9月24日17时,福建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共报告61例登革热病例,无死亡。通报称,福建全省报告的61例登革热病例中,输入性病例39例;本地感染病例22例,分布在福州14例,莆田8例。
福建省疾控专家称,今年以来,东南亚国家和台湾地区出现登革热流行,中国广东等多省相继报告了登革热病例,受此影响,福建亦持续有输入性的病例报告,“尽管今年的疫情与去年同期相比有大幅度的下降,但是防控工作仍不能掉以轻心。”这是福建省卫计委今年首次向媒体披露登革热疫情。走访福州多个街区发现,该市正全城统一开展清积水、灭蚊虫行动。防控登革热的疫情警示已广为传播,即使是幼儿园稚童,也会宣讲家庭灭蚊举措。在冶山路沿内河往三港路,多名来自福州市鼓楼区环境卫生管理处工作人员正进行街道喷药灭蚊。工作人员表示,“福州正在全城灭蚊,每一条河每一天都要喷药。”福建省卫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各项防控工作正有序、有效开展,落实了疫情主动监测、疫点灭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和隔离治疗等措施。
患上登革热会有什么症状?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
(5)其他可有肝肿大。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重型登革热于病程第3~5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个人如何预防登革热?
预防登革热要认真做好个人防护:
1、养成睡觉时放蚊帐的习惯。亦可用防蚊油涂搽暴露皮肤,室内可点燃蚊香;
2、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
3、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4、预防登革热要隔断人为传染:一旦有病人发生,要早就诊,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避免向周围健康人群传播,病人在起病日算起应隔离防蚊叮咬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