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身边的致癌“陷阱”
肝杀手: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是引起胃癌,肝癌,食道癌的罪魁祸首,它是由发霉的粮食、花生所长出的黄曲霉菌产生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癌多发于温暖、潮湿、容易滋生黄曲霉菌的地区,尤其是食用玉米、花生多的地区。黄曲霉素是由黄霉菌产生的真菌毒素,是目前发现的化学致癌物中最强的物质之一,主要损害肝脏并有强烈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目前,国际癌症中心已将黄曲霉毒素定为致癌剂。
据调查,我国肝癌高发区,特别是温湿的长江以南,肝癌发病率明显增多,这是因为当地气候很适宜霉菌的生长,食物霉变而污染黄曲霉素的现象较为严重。黄曲霉素具有比较稳定的化学性质,只有在280摄氏度以上高温下才能被破坏。
胃杀手: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可导致食道癌和胃癌,它存在于腌制食品中。咸菜,咸肉,酸菜等都含有亚硝酸盐。亚硝胺是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再与胺结合而成的产物,而硝酸盐及亚硝酸盐均广泛存在于腌酸菜、咸菜、咸鱼、咸肉、烟熏食物中,故减少这些食物的摄入有利于预防胃癌。
蔬菜中含有较多硝酸盐类,煮熟后放置过久,在细菌酶作用下,硝酸盐会还原成亚硝酸盐,与胃内蛋白质分解的产物相作用,形成致癌的亚硝胺。
人们在吃了这些剩菜后,易诱发胃癌。另外,曾主任说,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人有吃虾酱、虾油的习惯,而其中亚硝酸胺盐含量也十分高。
肺杀手:厨房油烟
来自上海的一项长达5年的肺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青年女性长期在厨房做饭时接触高温油烟,会使其患肺癌的危险性增加2~3倍。此外,油烟对肠道、大脑神经的危害也较为明显。
妇女在日常烹调时一般喜欢将菜油加热到高温,对菜肴进行油煎、煸炒。研究表明,当食用油烧到150摄氏度时,其中的甘油就会生成油烟的主要成分丙烯醛,它具有强烈的辛辣味,对鼻、眼、咽喉粘膜有较强的刺激,可引起鼻炎、咽喉炎、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另外,厨房油烟中含有一种被称为苯并芘的致癌物,苯并芘可导致人体细胞染色体的损伤,长期吸入可诱发肺脏组织癌变。
结肠杀手:油炸食物、高脂肪饮食
近年来,城市居民的结肠癌患病率升高很快,这主要和人们的饮食高脂化倾向有关,特别是“三高一低”(即高脂肪、高热量、高蛋白和低纤维素)所致,吃的油脂类食物越多,发病的可能性越大。
尤其是油炸类食物。卫生部近期曾发布公告指出,建议尽可能避免食用经过长时间高温加工的淀粉类食品,如油炸薯片和油炸薯条和各种油炸食品。,这其中丙烯酰胺含量较高,而丙烯酰胺是一种致癌物。
预防癌症切记5个要点
首先是良好心态。很多慢性疾病的发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精神萎靡——长期失眠——饮食不佳——全身乏力——免疫功能下降——疾病缠身。人一旦得了病,情绪与预后的关系尤其紧密。如果不调整,将陷入更严重的恶性循环。癌症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疾病。我接触的乳腺癌患者中,术后活过30年的人有的是。送给大家一首诗:生病一堂课,病房静思过;坏事变好事,“双规”有收获。
其次是合理膳食。国内外科学家认为,在我国的癌症病人中有35%—50%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诱发癌症,饮食不科学、过度烹调加工等方法因素所致。合理的膳食可能使人类癌症减少1/3。计划经济的时候一个人一年才12斤肉,现在哪家一年都远远超过12斤肉。在这里提倡大家,多吃蔬菜少吃肉,少吃发霉食品和熏制品,还有腌制品和剩菜剩饭。另外吃东西太快太烫,同样有损害。
还有适当运动。运动能强化免疫系统,保持肠胃健康,控制体重。任何种类的运动都有助增强人体质、增加人体体免疫功能、同时也会减低患癌风险,例如快步走。每天做60分钟中等程度的运动,或最少30分钟剧烈运动,都能达到最佳的健康效益。有些人说太忙,没法去,其实在家做菜,边擦地板边唱歌,也可以解压。运动是多方面的,建议年轻人每天最少活动一小时,要出汗;老年人要多走路,每天走上八千步,每天喝上八杯水,每天做上八节操,这样对身体都是有益的。(运动的大小要因年龄而自定)
再有戒烟戒酒。大量饮酒容易得肝癌、食管癌、胃癌。喝酒要微量,喝一些低度的,酒精含量不要超过15%,建议男同志每天喝酒最好不要超过20克,女同志最好不要超过10克,而且女同志最好不要喝白酒。香烟对人体有害无益,它不仅会诱发肺癌、鼻咽癌、口腔癌、食管癌、胃癌、肝癌、乳腺癌及宫颈癌等都与吸烟有关。现在肺癌死亡率居第一位,但早期能发现肺癌的太少了。每天抽20支香烟的人,连续吸烟二十年者,癌症发病率比不抽烟的人高4—5倍。吸烟还易使人苍老,影响女性生育,影响男性性功能。
最后就是每年主动做一次防癌检查。每个人体内都有癌的基因细胞,但是不一定每个人都会得癌症。但当你的免疫功能低下的时候,正常的细胞减少,癌细胞就会增多。90%的癌症早期不会有明显症状,一旦有了明显症状,90%都是到了中晚期。有肿瘤家族史的人最好一年检查两次身体;健康人则建议每年查一次。健康的投资是我们生活当中最小的投资,但也是最重要的投资,要学会自己的健康自己管理。
- 上一篇:预防脑卒中的食物大盘点
- 下一篇:保健:冬季穿靴子警惕靴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