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健康网 > 新闻 > 疾病要闻 > 正文

蜱虫叮咬病首发6年后 缉拿蜱咬病致病元凶

2011-04-25 16:31来源:99健康网

导语
近年来,蜱虫就像是一只游走不定无序乱撞的“小杀手”,停在哪里就在哪里“惹是生非”,不断引起阵阵哗然和不安。事发6年后,日前科学家们终于缉拿了蜱咬病的病毒元凶了。

  2011年3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所长李德新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他的研究团队及其合作伙伴通过这一天出版的国际权威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向世界宣布,因“蜱咬病”而发现的新病毒,被中国科学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它,就是“蜱咬病”的元凶。

  ■ 创新启示录

  巧打狙击战 追踪传染病原

  事情要追溯到较早的2006年,安徽发生一起院内感染事件,一患者发病前曾被蜱虫叮咬,从其身上发现 “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的证据。中国疾控中心当即要求对相关症状患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然而以后发现一些临床症状和无形体病类似的病例中不能查出无形体基因或抗体,一种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引起了注意。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团队从一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清中分离到一株新的布尼亚病毒。

  根据郭霍定律,所有传染病都具有以下的特点:①特殊的病原体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该病原菌纯培养。李德新说,“每一次遇到病因不明的传染病时,我们的工作就是赶快寻找病原、进行病原诊断、分离出病毒,了解病毒基因的序列特征,与世界病毒基因数据库中现有的基因进行比对,鉴别出属于哪一类的病毒。之后进行血清学研究,检测抗体,发现病毒感染的依据,最终提出解决手段和方法。”

  2009年到2010年之间,“蜱咬病”的出现越加频繁,也促成了李德新及其团队对蜱虫病毒的深入研究。2010年5月底,他们在湖北、河南两省启动监测,并对监测地区的疾控防疫人员进行培训。事有凑巧,湖北当地医院有一位60岁的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住院患者,他们立即采集了患者的急性期的血清标本带回北京进行研究在病毒所的实验室中,开始进行夜以继日的研究。

  由于研究人员开始并不知道病人血清中病毒的基因信息,李德新团队科研人员利用一种叫非序列依赖单引物扩增方法,获得了大量的存在于人血清样本中的基因信息,起初和世界病毒基因数据库比较后,发现并不能立刻获得有确凿证据的病毒基因信息,经过大量的生物信息学数据处理后,最终在该患者血清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布尼亚病毒的核酸。这种“蜱咬病”是否真正由这种新病毒引起,尚需要大量的临床和实验证据证实。也正是如此, “蜱咬病”的研究重点从细菌转向了病毒。这是一场对病毒展开的狙击战,“蜱咬病”病原学的研究从此展开,研究人员调查了那些散在各地医院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的患者,从中搜寻病毒的踪迹。

  科研人员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了包括病毒分离和病毒形态研究、病毒全基因组研究、病毒抗原和抗体制备、实验室各种诊断方法建立和论证、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大量的临床标本采集和临床资料分析等一系列研究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德新和他的研究团队在短短的3个月中,完成了上述所有工作,在湖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辽宁6个省份的调查中,从患者和当地的蜱虫身上,均分离到一种新的布尼亚病毒,它与目前所知的布尼亚病毒同类,但基因序列却差异很大,并发现在大多数“蜱咬病”患者中可检测到同样的病毒核酸或抗病毒抗体,病人康复后其血清中可检测到可以中和病毒感染的抗体。至此,一度引起地方上恐慌的“蜱咬病”病因之谜终于揭晓,所谓的“蜱咬病”目前被卫生部命名为“发热拌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引起该病的病毒被中国科学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

  撒下天罗地网 缉拿病毒元凶

  “流感大流行几年一次,至今无法控制,而且是周期性的引发世界大流行”,李德新面对日益频发的传染病忧心忡忡,“200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的疾控经费是20万元,SARS之后的2005年,这一经费提高到1000多万元,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储备了大量的病毒病诊断的技术方法,并购入设备以应对各类新发传染病。”

  有了经费与技术支持,担任病毒病所所长的李德新显得更有底气,他说,“病毒病所是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的医学病毒学研究和病毒病预防控制机构,所里200多个人都在做病毒病预防控制和病毒学研究,几十年来出了五位院士,在医学病毒学领域享誉国内外。像SARS事件中迟迟不能确定病原的情况再不会发生了。换句话说,如果当时有现在的技术能力,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得到结果。”

  每次新发传染病袭来,李德新就犹如应对一场大的战役,会在现场和实验室出现。 “传染病疫情暴发后,第一要确定病原,第二要建立诊断方法,第三,及时提出预防、控制的方法。”他解释说,“2005年我国出现第一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当时虽然压力很大,但我们非常谨慎,请美国CDC的专家一起进行分析研究。”

  “当2008年手足口病出现的时候,我正在杭州开会,得知好几个孩子因为肺炎死亡,紧急召集专家研讨。由于有多年病毒学研究的经验,大家分析后一致认为不是普通的肺炎而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很快确定了病原。”

  “2009年甲型H1N1出现,卫生部部长陈竺亲自下达任务——72小时建立病毒检测方法。当时我们顶着很大的压力,加班加点。从美国CDC提供的信息中获得病毒序列,72小时就做出来了。”

  2010年,缉拿蜱咬病元凶的行动更扣人心弦。从年中报告疫情到分离出病毒、确定蜱咬病元凶,只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就如同一场决定胜负的狙击战。 “这是我职业生涯中出成果最快的一次,作为科学家一生难得碰上几次”李德新对此很感慨。美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传染和过敏研究所病毒学实验室主任医学博士Heinz Feldmann对这一研究成果评价为: SFTSV的鉴定是快速发现真正新发传染病及其病因的典范,除了建立动物模型这最困难的部分以外,它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用于说明疾病及病原之间因果关系的郭霍法则。李德新说:“我们现在在动物模型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我曾经做过临床医生,医生面对个体,病人能康复出院,医生就有成就感。但从1985年开始从事病毒学研究,特别是2002年中国疾控中心成立之后,面对的是整个公众群体,压力大,挑战也大,即使控制住疫情,也很难做到尽善尽美。”李德新对于所从事的职业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全球范围的人流和物流频繁,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越来越难预测了。我们只有尽力做好技术储备,在疫情来临时以最快的速度检测出结果,提出解决办法,才能减少传染病的危害。”

标签阅读:
疾病
  • 女人皮肤全身发黄是什么原因

    这种情况需要先完善肝部检查,包括肝炎病毒谱,肝胆脾彩超,肝脏功能和血常规,贫血方面主要查血常规还有贫血三项,如果都没问题的话可以补充多元维生素,加上归脾丸口服。

  • 手气会不会蔓延到全身各处

    虽然有传染性但是用过药之后传染力会明显下降,经过治疗治愈之后就不再有传染性,常用的治疗手气的药物有盐酸特比奈芬乳膏,酮康唑乳膏,或是部分中药比如复方酮康唑软膏等。

  • 地屈孕酮片吃完会腰酸吗

    治疗可以改变不良姿势、避免久坐久站、避免长时间一个姿势过久,局部可以做做热敷理疗,如果痛的严重,可以口服布洛芬或塞来昔布胶囊治疗。

  • 停经多久开始补雌激素

    雌激素常用补佳乐,检查明确的情况下就可以开始服用戊酸雌二醇片了,再后半段加上黄体酮一起服用,效果更好

  • 外阴痒会传染头皮痒吗

    这种情况可以口服抗真菌的药物比如氟康唑片或是伊曲康唑胶囊,外阴这里用红核妇洁洗液清洗,头皮用复方酮康唑发用洗剂洗头。

  • 较重闭合性跌打损伤怎么办

    多休息,不要过度活动,可以药物治疗,局部 热敷,一般可以逐渐恢复,不要着急。

  • 在部队里得了甲沟炎

    这个病可以局部外用抗生素软膏进行治疗,比如红霉素软膏或者是莫匹罗星软膏,疼痛明显的话加上口服的抗生素比如头孢克肟片。如果反复发作而且没有好的缓解办法可以把指甲给拔掉。

  • 咯血病人禁用哪种止咳药

    如果出现咳血要及时就医治疗,检查一下原因,如果咳血不要选用镇静或者有抑制呼吸中枢的药物。

Q胃痛呕吐怎么快速缓解

邹玲婷主治医师

A

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贪吃凉食凉饮,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少吃油腻过大的食物和油炸食品。可以服用一些铝碳酸镁片,多潘立酮片。热敷一下腹部。...[详细]

Q止点性跟腱炎的治疗

王富主治医师

A

这样的情况可以到当地医院的骨科就诊治疗。建议你可以先考虑注意休息,注意保暖,局部热敷或者是涂抹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剂,配合非甾体类的抗炎药物,比如说双氯芬酸钠或者是布洛芬胶囊来看看效果。如果不理想的话,再考虑到医院就诊治疗就可以了。...[详细]

Q治疗灰指甲最好的外用药

刘静副主任医师

A

如果灰指甲比较少你可以先外用复方聚维酮碘搽剂治疗,但如果长的太多,或是亮甲治疗效果不好,你可以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或是盐酸特比奈芬片治疗。...[详细]

Q脚后跟长骨刺吃什么钙片好

王富主治医师

A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限制过多的走路以及跑跳,爬山等活动,尽量的穿宽松,舒适,柔软的厚底鞋子,避免鞋底过硬过薄,晚上可以多用热水泡脚,这样的处理一般可以有效的预防症状的发作。...[详细]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