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发现,“纽瑞滋”等多个洋品牌奶粉实为华人在海外注册加工,专供中国市场,在当地不销售也无知名度。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消费者“崇洋”心理泛滥,此类洋奶粉应运而生。
“洋奶粉”也有假了,不过这种“假”,是一种品牌上的“假”,在外国注册,“特供”中国。“特供”似乎是良好的标签,可在这,却是一个十足的“贬义词”,因为这种“特供”,假借国人对国内奶粉不信任,迎合了公众的“崇洋”心理,继而赚取足够利润,这是商家的狡黠,也是国内消费者的无奈。当国内乳品问题频出时,我们似乎除了“崇洋”,已经没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了。
就如今这“洋奶粉”而言,虽然做法令人愤怒,手段也略显卑鄙,利用消费者的“理解误差”大肆赚钱,甚至打出“顶级奶粉”的标签骗取消费者的信用,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就目前而言,尚未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奶粉是假冒伪劣的,是添加过三聚氰胺的,甚至是不合格产品。换言之,尽管商家有欺骗之嫌,可其产品,却未必“不安全”,经过必要监管程序的“假洋奶粉”,或许“质量无忧”。
而你我的质疑与非议,并非针对奶粉,而是对“假”、“欺骗”等关键词的一种愤懑与不平。受过商家太多的欺诈,体验过不少企业的“假冒伪劣产品”,公众敏感而又脆弱的神经,早已经不起任何的折腾,一旦有人刺激到,便会瞬间引发“惊天劈地”的舆论骇浪。所谓“假洋奶粉”,其来历不明、名不正言不顺的“品牌”,便是这样一个引爆口,点燃公众的情绪,引发集体的申讨,便不难理解了。
我们可以理解这种情绪,但也应明白一个常识,对奶粉而言,“品牌”再好再大再怎么经过国家免检认证,都是虚无缥缈的,品牌并不等于安全的保证。如蒙牛、三鹿等,尽管品牌知名度在国内“响亮”,可其依然问题不断,人家“新品牌洋奶粉”,虽有“造假”之嫌,可目前尚未发现问题。这对比之下,你我皆可知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逻辑:“安全”应是奶粉唯一的品牌标签,其他皆浮云。
的确,这些“假洋奶粉”,因是“中国特供”,虽暂未发现问题,但其“投机取巧”之功,的确叫人愤怒,大有“人傻、钱多、速来”之态势。谁都不愿被人当傻子,也不希望被忽悠,当挑战公众承受底线的事态发生时,要公众在心理上认可,的确有难度。但是,“安全”才是最大的天,我们可以选择“用人民币投票”,对“假洋奶粉们”投不支持票,可细窥国内奶粉,又有多少可以安心与放心的选择呢?
的确,认可与接受这些“假洋奶粉”,的确是一种“次优选择”,可在当前的乳制品氛围下,我们似乎并无更多的选择,安全才是最好的标签。或许,只有当国内奶粉走出信任危机,真的能以“安全第一”为原则时,“崇洋心理”才会减弱,也不至于再去接受心理上难以认可的“假洋奶粉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