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斌,男,48岁,回族,中共党员,在当地,提起这位残疾人医生,无不交口称赞。他坚持自学考取了国家行医执照,拖着一双残腿行医治病,坚持“三免四不收”,即:免诊费、免出诊费、免注射费,为五保户、军烈属、残疾人和低保户看病不收费。心系百姓疾苦,二十七年如一日,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品质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2010年秋,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成功当选“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
饱受病痛折磨立志当医生
王玉斌两岁时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因为家里穷,父母卖被子、卖棉衣,凑钱、借钱,不论风霜雨雪轮流背着他四处看病。从那时起他就默默地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学好医术,治自己的病也治好别人的病。
1980年王玉斌初中毕业后,在村里的医疗室协助工作。他深深地认识到,要做好农村医护工作只有朴素的感情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有过硬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才能真正为患者解除痛苦。为此,王玉斌不再看电影、电视,放弃了自己爱好的象棋,把平时最喜欢的小说也锁进了柜子,开始潜心研究《实用内科学》、《新编药理学》等医学基础理论,还自费订阅了《中医杂志》、《中国乡村医生》、《中国针灸》和《健康报》等十几种医学相关报刊杂志,并参加了《健康报》振兴中医函授学院的学习。白天王玉斌不停地出诊、坐诊,不停地为病人打针、拿药,到了深夜已是十分劳累的他又投入到医学知识的海洋中。对知识的热切渴求、为患者解除病痛折磨的强烈责任心每每让他忘记了自己的疲惫、忘记了严寒和酷暑。
就这样,他白天协助医疗室的工作,夜晚刻苦钻研,三年的时间里系统地学习了内科、儿科及中医学各科的基础知识,并积累了扎实的临床经验,终于以每一门均为优秀的成绩获得了《振兴中医函授学院》的毕业证书,并在1984年的县乡村医生考试中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了行医执照。
一个小时爬到患者家出诊
能够为病人看病了!儿时的梦想终于实现了!王玉斌十分珍惜这得来不易的职业,认真地行使着医生的神圣职责。为了给村里的一名患者治疗,2007年冬天的一个雪夜,王玉斌在出诊的路上艰难地走着。双拐在冰面上不住地打滑,他不知跌倒了多少次。但每一次,王玉斌都坚强地爬起来,平常人10分钟就能走完的路,他用了1个小时才爬到患者家。坚持着给患者看过病、打过针,王玉斌就被送到了县医院。检查结果表明,在出诊的路上他的踝骨已经骨折了。打好石膏,王玉斌被送回家休息。但是当他刚刚躺下,家里的电话就响了,电话的另一端传来了病人家属急切的声音:“我家孩子突然高烧,您现在能给看吗?”“把孩子抱过来,我现在就给看!”当孩子的母亲来到王大夫家,看到他脚上打着的石膏才知道他受伤了:“王大夫,太谢谢您了!”孩子的母亲感动得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我是一名医生,病人的呼唤就是命令,我就是爬也要爬到患者的面前!”王玉斌说到了,也做到了。无论风霜雨雪,不管白天黑夜,多少次在出诊的路上跌倒,就多少次爬起来,王玉斌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一名医生的高尚道德情操。
每年免收、少收医药费三四千
自从行医以来,王玉斌不管自己多么困难,都始终坚持着“三免四不收”的原则。不仅如此,只要听说患者没钱看病买药,他不但不收费还主动掏钱帮助他们。
1993年6月,有个外地民工不慎掉到搅拌机的池子里,右胸和四肢被绞伤,血流不止。当时伤者身边没有亲属,被工友送到王玉斌的诊室后,王大夫免费为他做了紧急处理,还自己出钱打车把他送到县医院,为他垫付医药费,并几次买营养品去医院看他。出院后,王大夫还继续为他免费换药、打针,感动得这位五尺高的汉子几次留下了热泪。
有人替王玉斌算过一笔帐,告诉他这样做每年免收、少收的钱能有三四千元。而王玉斌却是这样坚定的回答:“能为患者解除苦痛、了却我儿时的心愿,就是我人生的最大幸福和追求!”
从获得行医执照到现在,已经过去二十七个年头。多少艰辛、多少荣誉,伴随着王玉斌不断成长进步,他先后获得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河北省扶残助残先进个人等十余项荣誉称号。他用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工作赢得了周边群众的交口称赞。可他却轻描淡写地说:“我干的都是些平凡的事儿。能够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守护一方百姓的健康,这是我作为一名乡村医生的责任!”
追求无止境,奉献不停歇。王玉斌以自强不息、乐于助人的精神唱响了一曲朴实无华、感人至深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