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照,这一群体的数量有多大呢?在这群0.3%的稀有一族中,平时又有哪些活动呢?连日来,记者走入这一群体,听他们讲述背后的“江湖”。
半夜接到电话献400ml救命血
在汉族人群中,RH阴性血所占比例极少,约占0.3%,属于像国宝“熊猫”一样的珍稀人群,因此,他们被称为“熊猫血”。
这是前不久发生在日照的一个故事。
2010年10月份的一个夜晚,家住莒县陵阳镇的刘永军突然接到了一个求救电话,电话那头的人声音非常急促:“是老刘吗?我是市中心血站的,有一名妇女失血过多,她是RH阴性B型血,请您帮忙献血救援。”
放下电话,二话没说,刘永军一路小跑,到了镇住地的街上,拦了一辆出租车,就往市血站飞奔。
看着自己的400毫升鲜血慢慢地流入血袋中,他知道,为了帮助这个虽然素不相识,却和他有相同血型的人,他也算尽了最大的一分力。
就在前几天,记者再次与刘永军取得联系,电话中,刘永军平静地说:“这没什么,都是很平常的事。”
“这是很平常的事。”几乎是每个志愿者的口头禅。
在册不足百人定期组织聚会
在日照市中心血站业务科任科长的手机里,有十几个经常献血的稀有血型志愿者,“他们的性格都特别爽快,接触几次,就会成为朋友。”
根据市中心血站的统计,目前日照通过无偿献血等方式查出来的稀有血型人群约有三四百人,不过,目前登记在册并能联系上的人群,却不足100人。
每到毕业季节,市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都忙着统计志愿者的流失情况,因为在册者中不少是在校大学生。
此外,由于通讯方式的改变,每年也会造成一些流失。“看到人员出现流失,我们也感觉有些束手无策,毕竟,这个群体太特殊了,一旦出现危险,也只有他们内部的互相帮助才能解决困难。”
为了及时联络这一人群,市中心血站都会定期组织聚会活动,一起爬山,一起看海,一起郊游,“目的只有一个,他们之间的联系密切了,感情自然就会更加亲密。”市中心血站办公室主任张佃新感慨。
血液不仅属自己更属于这个群体
刘永军的真实身份,是莒县陵阳镇卫生院的副院长。刘永军说,1996年,他第一次献血时,就知道了自己的特殊血型,“当时,全市登记在册的,大概只有6个人,所以,每次接到血站的电话,我都会义不容辞。”
于是,从1996年至今,他先后5次献血,献血量达到1200ml,“知道自己的血型珍稀,我们自己也会特别注意爱惜自己的身体。”
一名女性“熊猫血”志愿者小慧(化名)告诉记者,前年的时候,她打算要个孩子,不过,由于自己血型特殊,新生儿发生溶血症的几率非常高,心里就一直有些担心,她的老公知道后,特意在网上发帖求助。一些稀有血型献血者得知消息后,纷纷给她留言,“你就放心要孩子吧,有我们这些‘移动血库’的存在,你还怕什么?”
“互助”这个词,在她的脑海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于是,每年的春天和秋天,她都会定期地献血两次。
“这种突然献血的次数多了,我就会感觉到,原来,我们的血液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更属于这一个群体,有时候,帮助别人,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自己。”刘永军颇为感慨地告诉记者。
正确认识“熊猫血”队伍就能不断扩大
令人稍感头疼的是,目前在册登记的稀有血型无偿献血志愿者中,大部分群体是大学生,“流动性频繁,联系方式变更也很频繁,所以,经常就出现了流失。”血站的工作人员表示。
当然,也有一些“熊猫血”志愿者存在着误区:得知自己的血型珍稀之后,有的人就开始排斥无偿献血,有时候即使接到求助电话,也会想尽各种理由推辞,所以,血站的工作人员也会很无奈。
血站的任科长说,其实,这个群体成员之间,更应该随时保持联系,就像兄弟姐妹那样,“毕竟,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备血很困难。”
在采访中,血站的工作人员和许多“熊猫血”志愿者都表示,期待着大家都能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去,期待着“熊猫血”的队伍能够不断壮大发展,也期待着“熊猫血”这个群体的“江湖”,更加充满着豪情和江湖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