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艾滋病区工作的小护士
不管多乖巧 都难找对象
37岁的赵鲜丽,在艾滋病区工作。9年前,病区只有1个大夫、1个护士,没人愿意来这儿。
10年过去了,这里的医护人员有28人,医生们的家属和亲戚逐渐接受了他们的工作。
30多岁的艾滋病患者王康说,社会环境有了很大改变,但冷漠仍让他们感到可怕。
12月1日是第23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为“正视艾滋,尊重权益——点亮反歧视之光”。昨天,记者走进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艾滋病区,揭秘艾滋病区的生活,感受艾滋病区成立10年之变。
河南商报记者 卢艳艳
郑筱倩
通讯员 路瑞娜
艾滋病患者
冷漠成为最大歧视,足以左右生命
昨天上午,在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艾滋病区,30多岁的王康躺在床上输液。
他70多岁的老母亲,坐在床边照顾他。
今年6月,王康反复拉肚子、口干。医生建议他去做艾滋病检查。拿到检查结果那天,他在医院大厅内,坐了一下午,“五雷轰顶,万念俱灰。”
他不敢把病情告诉朋友、妻子,一个人住进了医院。他一度病危,医生说,他可能会死。那晚,他躲在被窝里哭了一夜。
5个月了,哥哥没来看过他。在他看来,冷漠是对他最大的歧视,足以左右他的生命。
中西医结合感染科主任孙燕说,病区住了43个病人,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2岁多。艾滋病人呈现年轻化趋势,三四十岁的病人很常见。
目睹死亡
期待理解,让自己从容面对现实
5个月来,王康目睹了10多个病人死亡。“每天都嗅到死亡的气息。”
一个因输血患病的男孩过世那晚,王康一夜没合眼,“生命太脆弱了。”他决定好好治疗,“我还有家人要照顾。”
医生告诉他,只要配合治疗,艾滋病人身体免疫力达到正常人水平后,生活也不受影响。
王康的一个病友,出院后生活得不错。只是担心妻子离开他,没把情况告诉妻子,备受煎熬。
王康说,出院后,会商量着告诉妻子。“希望不要传染她,也希望孩子健康。”
在孙燕眼里,很多艾滋病人都抑郁,不敢告诉家人,不积极接受治疗,也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虽然还会受到歧视,但王康觉得,社会对他们宽容多了。出院后,他打算继续上班,或者出书讲讲自己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