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精神病人易发病季节。然而,在占到南京市精神病人床位60%以上的某精神病院,却有一个奇怪现象:病人一旦“挤”进医院,就再难离开;同时,200多个精神病人因没有床位而无法住院。
精神病床位一床难求的背后,折射的其实是精神病人难以重返社会的现实。
一床难求,200多病人排队等候住院
精神病人住院为何“只进不出”
是什么原因造成精神病院床位如此紧张?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南京确诊精神病人数量近年来并未明显增加,保持在10多万人,有肇事经历的为1.35万人左右。
“我在这里干了20多年,很多病人住院时间比我工龄还长。”庞志春苦笑着说。
在青龙山住院部,可查到的最早一名患者是58年前住进来的,现在已经81岁。另据统计,在这里治疗超过5年的病人,占到了总病人的80%。只有一些流浪精神病人在找到原籍地后离开,才会空出一些床位;本地病人近两年来离开医院的极少。
在医生们看来,如此高比例的“长住病人”,让精神病院成为养老院,才是导致精神病人床位紧张的主要原因。
这些病人为什么不出院?某精神病院精神科主任说,其实精神病人一般治疗3个月,病情稳定下来就可以出院了。但现实并非如此。
“我们不像其他医院,到时间就请病人离开。主要是家属不愿接他们回家,我们不能强行让他们走。”主任说,邻居们的反对,也是让精神病人难以重返家中的重要原因。
老病人疗效明显不出院,社会上一些有攻击性的病人却因无床位又难以入院,这成了恶性循环。
全市看护精神病人的工疗站仅剩一家
“其实,接受治疗后,精神病人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富有攻击性。”某精神病院副院长明爱英说。99健康网记者到第一病区时,80多个病人整齐地坐在食堂里用餐,秩序井然,只有5名护士在旁边看护。
“我们这里一个病区晚上只有两名医护人员值班,80多个病人,没出过什么问题。”庞志春说,只要接受过治疗,再定期服药,精神病人是不会攻击他人的。而且,从治疗规律看,病人在治疗后应当重返社会,这有利于他们的恢复。
但让医院担心的是,精神病人回归社会非常难,仅仅依靠家庭的力量是不够的,精神病人返家后,如果抗拒吃药,只靠家人,强制力不够。
其实,以前南京市存在不少精神病人重返社会的机构“工疗站”,几乎每个区、大企业都有。工疗站有专科医生,负责监督病人吃药,并给他们提供工作。
但近些年来,由于经费等原因,工疗站已逐步消失,目前仅剩秦淮区还有一家。
据了解,由于精神病人工疗涉及卫生、民政、公安等多部门,目前仍处在协调阶段。而在深圳、北京及省内的苏州等地,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工疗模式。
如果能像社区戒毒一样,重视精神病人社区康复问题,精神病人伤人的案件应该会有所减少。
北京建立精神病人社区档案
北京市卫生局于2009年开始统一建立电子版的《北京市社区精神卫生个人健康档案》,目前已纳入该系统档案管理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已达5.7万余人,这些精神病人在社区能及时得到专业医生的治疗、康复、随访,不仅减少了疾病复发次数,而且还减少了精神病人造成的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