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华 凌(本报记者)
嘉 宾:
伊格纳罗(1998年诺贝尔医学奖/生理学奖得主)
胡 大 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著名心血管病专家)
- 对话背景
无可争议,越来越多的慢性非传染疾病正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有足有信服力的数据显示,心血管病如今已跃居为人类的第一杀手。为了扭转这一态势的蔓延和提醒公众关注身心健康,金秋十月,《科技日报》记者在青岛和北京就如何预防和治疗“慢”病分别采访到中外著名医学专家:美国1998年诺贝尔医学奖/生理学奖得主、康宝莱营养及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路易斯·伊格纳罗(Louis Ignarro)博士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
在采访中,两位专家学者虽来自东、西方两个不同生长环境,但基于健康的思想、理念及做法等方面竟有众多交集、许多共识,闪烁着醒世的睿智。
为何“慢”病肆意流行
主持人:现在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我们人类在科学领域不断地取得成功,有更多的科研成果和新发现被运用到医疗领域,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在遭受像心脑血管疾病这样的“慢”病困扰,这是为什么呢?
胡大一:现在人们所面对的六大慢性非传染疾病,依次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疾病和眼睛视力丢失(白内障或眼底病)。基因遗传在病因中只占10%的比例,90%为后天造成。究其原因及发病规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是源头。
像中国、印度这样经济发展快的国家,由于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普遍接受了西方的不健康生活方式,从而导致与这一疾病相关的多种疾病产生,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从非高危到高危“循序渐进”也许需要经历十年时间,于是很多人没有紧迫感,不采取任何改变的行动,可以说这些病都是“等”出来的。
为什么要讲社会环境,因为有些事情由不得你作主,比如吸烟、交通尾气等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个人无法控制,能做的就是自己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伊格纳罗:美国近年来也有同样的趋势,而且可以说在美国遇到的问题更多,心脑血管发生率比其他国家更高,有超过70%的民众多多少少受到此病的困扰,简直是个悲剧,因为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究其原因,是我们的饮食习惯和结构发生了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摄入西式食物。西方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而其食物很不好。在美国,人们很喜欢吃垃圾食品,比如薯条、汉堡,虽然味道很好,但对身体非常有害。正因如此,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直线上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缺乏运动。
显然,他们是使得自己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恰恰也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做到控制、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一点我要强调,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药品能够彻底治愈心脑血管疾病。我坚信,如果大家都行动起来,可能未来10—20年内,心脑血管的发病率还会有个上升的趋势,但是很快它会下降成为一个抛物线轨迹。
“慢”病开始“盯”上年轻人
主持人:现在青少年越来越胖,心脑血管发病率也趋于年轻化,请问超重与该病是否有关联?
伊格纳罗: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孩子都患上了肥胖症,这一现象需要警觉。因为肥胖症很容易引发糖尿病,导致心脑血管等其他疾病。我们应告诉下一代,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就应有意识并知道如何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这才是从源头抓起——控制疾病的发生以及扩散。
胡大一:说到心脑血管疾病增长非常快,一个是发病率和患病率增长迅猛,更重要的是发病和致残年龄年轻化。现在白领骨干精英人群是社会生产力和创造力的核心,而这部分人早年致残是目前最值得强调的,保护社会核心生产力,这不是一个个人健康问题,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人才战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