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最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公立医院的改革。”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前向亿万网民坦言。
两会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关注的焦点,而争论最多的当属公立医院改革。在近三年医改五项重点任务中,只有公立医院改革被定位为“试点”,足见其“难”。
这么难为什么一定要改?改革要跨过哪几道坎?就此,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及部分医药界的代表委员。
公立医院为何要“公”字当先?
“公立医院不姓公”——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立医院副院长翁国星直言,“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少,不到医院总经费的10%,只够发医院的退休金。”公立医院基本都在忙着从患者身上赚钱,沉重的看病负担让老百姓苦不堪言。
我国明确要建立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以缓解看病难题,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认为:“医院是整个医药卫生体制的核心环节。如果不在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的同时改革扭曲的医院运行机制,再多的投入都有可能被医院‘吞’掉。”
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公立医院不仅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力军,还肩负着关系整个医改全局的重要任务,如培训住院医生、开展各种医学科研、支持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公立医院势在必行。
“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
陈竺也指出,作为公共医疗卫生的主体,公立医院改革的大方向就是要体现公益性,要扭转公立医院创收的倾向,让其成为为人民群众医治大病、重病和难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医学会理事长钟南山认为,如果能真正增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现在面临的许多问题都很好解决。“但如果国家补贴不足,改革将很难推进。”
对此,陈竺委员指出,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医院补偿机制方面就要做比较大的改革,来自公共财政的投入要增加。从2009年开始,未来3年各级政府还将投入8500亿元落实医改五项重点工作。
另外,未来3年城乡医保补助标准的提高,也将间接增加对公立医院的补偿。
如何走出“以药养医”怪圈?
“国内不少地方的医院招标药品价格比没招标的还贵,而且还贵出不少,这背后的问题值得深思。”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眉山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夏绩恩说。
夏绩恩代表调研发现,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医院的招标进价为26.3元,卖给病人要加上15%的加成,而该药同厂家、同规格、同批号的产品在药店销售却只有15元。
为何药品越招标越贵?夏绩恩代表指出,如此大的差价表明我们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尚待完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以药养医”机制在作祟,招标价越高意味着加成的数额越大,一些价廉药长期在临床上得不到应用而没有药厂愿意生产,以致几近绝迹。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吕燕玲代表认为,一些所谓新药,有效成分差别不大,定价却差很多,如一支青霉素只有几毛钱,而头孢三代、四代刚上市时一支上百元。
不少医药界代表委员反映,要切实解决“看病贵”问题,必须改变“以药养医”机制。这一机制不改变,投入到老百姓身上的医保经费最终会被大处方、大检查所抵消,老百姓得不到真正的实惠。
那么,该如何取消“以药养医”?医院减少的收入又怎么弥补?陈竺委员指出,新医改将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同时提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以及增设药事服务费等,以增加医院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