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贵”久治不愈的今天,任何关于医疗改革的消息,总能刺激公众神经。11月29日,光明日报头版第一时间报道了北京首家“医管分治”医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正式接诊运营的消息,其中关于该院医管分工、“先看诊后缴挂号费”等探索公立医院管理新模式的做法引人注意。在新医改的背景下,这些改革将带给患者什么样的看诊体验?背后又需要什么样的制度支撑?记者以体验式暗访和深度专访的形式为您一探究竟。
“这将为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探索。”11月28日,在北京首家“医管分治”医院——清华长庚医院的开业仪式上,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局长封国生对其寄予厚望。
大医院人满为患、夜里挂号白天看病、挤破头见到医生却说不了两句话就被打发了。在“看病难”日益严峻的今天,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瞄准的是哪些沉疴?又将以什么样的改革举措破冰?针对这些问题,光明日报记者专访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执行院长董家鸿、清华大学副秘书长王志华,解构未来医院什么样。
“医管分工合治”破解“医而优则仕”
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为题在网上进行搜索,前三页新闻中都带着这样一个标签,“首家医管分治医院”。与此前呼声颇高的“医院院长职业化”相比,这个参考台湾长庚医院集团医管分治模式的运营体系因为在“医而优则仕”的制度顽疾上“动刀”动得更彻底而备受瞩目。
一份中国医院协会此前公布的“中国医院院长职业培训情况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医院管理人员多为“医而优则仕”,参与调查的全国145家医院的医院管理者中,高达58.2%的专业背景为临床医学,有管理学专业背景的仅为21.5%。不少专家既要做业务,又要搞管理,疲于奔命,甚至有些人视手中的权力为获取技术职业资源的助推器。
“有的医生当着当着,有成绩了就跑去当处长、甚至当院长。而国家培养一名优秀的专业医生要多长时间?十几年,甚至是二十几年。”董家鸿认为,医管分治是将医生解放出来,把时间还给病患的制度起点。
那么,医管究竟如何分工,又如何合治?
“这是一个A型结构,以院长、科室主任为代表的医务专业人员,致力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医学教育及研究;以执行长与行政部门主管为代表的专业化管理团队,负责推动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优化,提高医院运行效率。”由清华大学派出的清华长庚医院总执行长王志华将自己及团队的职责定位于“幕僚”,而由行政团队负责各项制度的考察和制定,并针对问题提供意见和改善方案,不仅有利于解放院长和科室主任,使其专心医院和学科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
告别“散养”,建立医师培训标准体系
看病难,一定程度上其实是“看好医生难”。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绝大部分是冲着其医术高超的“名医”而来。但现实的尴尬却在于,面对如此紧缺的优秀医务人才,我国至今都没有一套标准的住院医生培养体系。
“如何培养优秀的临床医师,各医院都自成一套。甚至有好多处于‘散养’状态,碰到好师傅就成长得快些,碰不到就只能自己摸索。而这样的培养模式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医生素质参差不齐。”董家鸿说。
近日,教育部、国家卫计委等六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到2020年基本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与之相比,清华长庚的改革已经先人一步,这也是对清华大学刚刚通过的综合改革方案中“创新住院医师培训体系”的呼应。
董家鸿介绍,清华长庚将构建住院医生和专科医生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一个医学毕业生进入医院后将按专业分别进行3~7年不同时间的培训,住院医师在确定研究方向后将依次进行三个阶段的培训,包括以培养基础医学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为主的通科培训,为期1~2.5年;以专科为基础的相关临床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培训,为期1~2年;专科临床知识与技能培训,为期1~4年。医师经过上述一体化的培训合格之后成为专科医师,然后接续进行以知识与技能更新为主的继续医学教育”。
而在经过专科培训之后,受训医师将被授予专科医师执照。董家鸿指出,目前大陆在专科医师的资格认证方面仍然还是空白,但这是对医师培训的重要激励机制和权威认证,应加快出台。
缩短“从实验室到病床的距离”
不少业内人士预测,未来世界一流医院的评判标准,除了病人口碑、医师质量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如何打破基础研究与药物研发、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缩短“从科学实验室到病床的距离”。
这是21世纪初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率先提出的“转化医学”。20世纪末,NIH每年的研究经费高达200多亿美元,美国人却在追问,发明了那么多新技术,发表了那么多论文,人们的健康状况为何没得到显著改善?科研人员注意到,这是因为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有一条“鸿沟”,基础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临床应用造福患者。
“生命科学和医学是新世纪最活跃的学科,同时也是最有可能孕育出革命性成果的学科。”今秋的开业典礼上,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表示。
“今年6月,清华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与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直接相关的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填补了人类在该领域研究的空白;此前,由清华大学研制的脑起搏器获得产品注册证,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系统掌握脑起搏器技术的国家;甚至,我们社会学系的专家正在研究疾病康复中患者心理的变化。”王志华透露,未来清华的基础科研团队将与清华长庚展开深入合作,以上成果都有可能在长庚进行临床转化。而即将于二期组建的清华临床医学研究院也将以清华基础医学与清华长庚临床医学相结合,从事以临床为主导的科研。
- 上一篇:明年起临床医学硕士改为8年制
- 下一篇:北京公立医院改革:患者医疗费降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