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药类商品出口运行平稳
结构得到优化
2009年,我国西药类商品出口尽管同比微降0.8%,但出口商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代表着高科技含量和未来出口发展方向的西成药和生化药出口额比重同比上升了3.37%,比重提高到13.77%,西药原料药出口比重由2008年的89.6%下降到2009年的86.23%,表明国家有关鼓励政策效果已在医药出口行业中显现。从贸易方式上看,一般贸易方式占86.2%,加工贸易方式占12.01%,与2008年相比变化不大。
2009年,西药类商品月均出口额为16亿美元,单月出口额在2月份触底仅为11.85亿美元。进入下半年后,出口同比降幅持续减少,单月出口额最高记录在12月份达20.16亿美元,环比增长23.44%,同时创造了西药类商品有海关统计以来的单月出口最高记录,显示出口后劲十足(详见图一)。
2009年一季度我国西药类商品出口额整体下滑,主要原因:一是2008年同期西药原料药价格上涨过大,造成2008年同期出口额增幅较大,至奥运会前一路上扬达到最高点,造成客户手中屯货较多,还未完全消化。二是受汇率下降影响较大,欧元、东南亚货币均大幅贬值,影响了这些地区客户的购买力,降低了这些地区的购买量,延迟了购买时间,造成一季度出口减少。
由于医药行业的刚性需求,而且我国西药原料药的优势其他国家目前还无法替代,所以主要发达经济体客户库存在一季度基本消耗完后,纷纷从中国进货,总体进入了一个补库存阶段,受此带动,3月份出口环比出现了大幅增长。从二季度开始出口同比降幅明显收窄,此后,我国经济政策措施拉动效果开始显现,欧美日消费信心开始增强,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回升,长单、大单开始涌现,总体上呈现震荡盘升格局。
从出口市场看,我国西药类商品出口市场比较集中。2009年,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仍然是我国西药类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对应的出口额分别是81.9亿美元、54.7亿美元和29.84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比重高达86.67%(详见图二)。其中,亚洲市场同比增长2.95%,欧洲和北美洲市场同比分别下降2.65%和7.21%。我国医药行业开拓非洲市场取得了较好成效,出口额为7.6亿美元,同比增长6.97%。
从出口目的地看,出口额排名靠前的大多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十大贸易伙伴依次是美国、印度、德国、日本、韩国、荷兰、巴西、意大利、比利时和西班牙,所占比重达59.29%(详见表二)。其中,印度和韩国市场回暖明显,我国对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6APA、青霉素工业盐、拉米夫定和齐多夫定原料等。对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出口降幅明显收窄。2009年出口额增幅较大的市场有法国、越南、巴基斯坦、墨西哥和新加坡等,其中对法国出口额同比增长达58.95%,对法国主要出口商品是肝素钠、雌(甾)激素和孕激素等。
- 上一篇:清火新药 玉叶金花清热片
- 下一篇:人大委员建议扩大基本药物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