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现代化先行者
说起哈药集团的创新研发,最为可圈可点的就是当年由其引爆的一场中药剂型的革命。正是这场革命,拉开了中药现代化的热潮。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在中国中药史上还没有粉针这一剂型。当时的中药注射液尤其是双黄连注射液已经显现出显著的疗效,但因为是水剂,质量不稳定,也不便于储存,为使用者带来很多麻烦。当时,哈药集团中药二厂科研人员创造性地提出要把双黄连注射液研制成粉针剂型。这一大胆的设想得到了企业高层的支持。1988年,中药二厂对此进行了立项,由如今担任哈药集团中药二厂副总工程师的王英新挑起了这一创新重任。
1990年,双黄连粉针创新成功。脱水后的粉针剂型不仅去除了水这一不稳定因素,而且在其他指标上也有了大幅提高。这一创新,引爆了国内中药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剂型革命。接着乘胜追击,继双黄连粉针剂问世之后,王英新又把创新目标投向了丹参、刺五加。
其时恰逢国家实施了新药审批办法,丹参粉针历时7年于1997年研制成功,成为国家实施新法审批后第一个获得审批的中药粉针剂。而国家在1997年开始正式实施“中药现代化”战略,哈药中药二厂就是这一战略的先行者。
中药虽然疗效好但无法批量生产,成为困扰业界的难题,哈药集团独创的中药粉针剂型攻克了这一瓶颈,让中药现代化大批量生产成为现实。
挥别“老三样”
2007年,国家农业部已正式批准哈药生产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此举标志哈药已实现禽流感疫苗规模化、系列化生产。至此,哈药挥别“老三样”的多品种突围战略初步显效。与继续驾轻就熟地循着仿制药的路径发展相比,先行一步向仿创结合过渡,继而实现完全自主创新,无疑更加艰难,更需勇气。当人们寄望于企业公民以自主创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时,哈药率先以一己之力凝成了坚实的力量,给产业以新的希望。
凭借在抗生素、传统中药和保健品市场上强大的影响力和赢利能力,“哈药系”已成为国内“药业航母”。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品种上的“老三样”在带给哈药“综合竞争力第一品牌”荣耀的同时,也为其打上了难以超越的“品种依赖”印记。品种结构如何推陈出新?谁能成为哈药的下一个高增长点?2005年初,哈药在抗感染药物、生物工程药物、药物制剂、现代中药、0TC及保健食品、动物疫苗及兽药等品种上全面开疆拓土,重点则集中在颇具成长性的生物制药、动物疫苗及兽药上。在生物制药领域,以哈药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创建企业自主创新服务平台,围绕技术瓶颈问题,组织技术攻关,努力实现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技术的历史性突破。
积极打造新平台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哈药集团把研发中心的建立纳入到集团的整体发展框架中,投资1亿多元打造了新药研发创新平台,并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1个中心5个分中心”(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生物工程药品、抗生素、现代中药、新型制剂等5个研究中心的新药研发体系)。哈药集团的高管们希望通过这6个平台,集中力量对自己有优势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进行深入研发,加快由完全仿制到创新研发方向的转移步伐。
为此,哈药提出了市场、研发两头并重的发展战略,坚持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抗生素上规模和生物技术及中药现代化为切入点,精心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继哈药集团及其控股上市公司——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先后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经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及中华全国总工会等有关部门综合评定,哈药集团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被确定为“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并成为东北三省制药行业唯一一家入围的企业。哈药集团世一堂制药厂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企业。
不遗余力地搭建创新平台,倾力开发生物制药、进军动物疫苗领域……在过去的两年里,业界发现,备受市场瞩目的国内“药业航母”哈药集团开始悄然转型。在以“仿制药品成功的市场策略”完成企业价值积累后,这家以理性著称的企业在国内同业中率先选择了一条全新却布满艰辛的发展路径--由完全仿制向仿创结合过渡,继而实现完全自主创新。
事实上,目前无论是从各路资本对创新型药企的追逐程度,还是从大制药企业潜心构建自身科研平台来看,制药企业本身已经回归到最根本的药物研发创新能力主线上。一批创新型企业正在崛起。尽管这一回归和崛起的过程可能充满艰辛,但确实是中国制药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所在,只有获得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中国药企才能走出仿制药大战的泥沼,成为市场竞争和国际化推进最终的胜利者。
- 上一篇:外痔巧用中药医
- 下一篇:小心“性福”被安定药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