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韩国媒体近日报道,韩国一些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给他们注射“聪明针”,服用“聪明药”。记者调查发现,国内也有不少家长通过多种途径寻找、购买这类“聪明药”。此外,在微信朋友圈中,多篇文章宣传称,这种“聪明药”可以“提升认知力和注意力”,是“智力药丸”。(5月15日《北京青年报》)
据专家介绍,目前网上热销的“聪明药”,主要是莫达非尼和利他林,这两种药物的用途是治疗抑郁症、持发性嗜睡和多动症,并不能提升智力。而且,正常人一旦长期服用,会出现神经过敏、焦虑、头疼、失眠等症状。所谓“是药三分毒”,轻信网络宣传而随便乱吃药,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任何一个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都应该明白,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药物,能在短期内提升智力和考试成绩。
不过,我们也不是不能理解家长们的心情。所谓“关心则乱”、“病急乱投医”,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家长们往往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只要是对孩子成绩有帮助的,哪怕只有很小的成功概率与微弱的提升效果,哪怕只是买个心理安慰,也要去试一试。这固然反映了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固然让人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但从本质上,依然是一种教育误区的体现。
让孩子吃“聪明药”,与从小带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如出一辙,都是一直以来“赢在起跑线”教育理念的延续。在功利化的教育理念下,家长们总希望孩子能偷偷抢跑几步,赢在前头,所以才会在孩子自身之外的招数上寄托希望。也就是说,只要孩子能考出好成绩,无论什么办法家长都愿意去尝试。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孩子们就很容易变成“只看结果、不看手段”的人,那么,踏实勤奋的价值就会褪色,想方设法走捷径就会成为优先选择。这无疑是教育误区带来的错误价值观,是家教在“犯糊涂”。
当然,对于“聪明药”,不能只是由消费者自我辨识,更需要的是监管发力,从源头上规范商家的销售行为。当前“聪明药”的卖家,多为海外代购,基本没有获得食药监部门的审批。根据我国《药品管理法》,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或者《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生产、经营药品的,依法予以取缔,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可以处以罚款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精彩阅读:热传的聪明药 家长们不要拿孩子的健康做实验
为什么监管部门没有依法处理这些违法售药行为呢?也许因为是网上销售,也许因为是海外代购,也许是因为规模不大,总之在监管上呈现出一个盲区,让不法商家钻了空子。对此,监管部门要亡羊补牢,及时前移监管触角,迅速介入纠偏,不能任由“聪明药”继续非法牟利了。
- 上一篇:聪明药热卖折射出三大盲区
- 下一篇:专家:聪明药不存在 保持心态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