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究竟有多大?2013年12月14日,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等专家,在国际医学界权威杂志《柳叶刀》上,发表名为《中国积极应对空气污染健康影响》(以下简称《影响》)的文章,给出了答案。
《影响》以2007年世界银行完成的《中国污染的代价:人身损害的经济评估》报告、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中国环境的疾病负担》报告,以及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编写的《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2007-2008》报告等研究为依据,估计中国每年因室外空气污染导致的早亡人数在35万~50万人之间。
此数字一出,立刻有人提出质疑。理由是2012年同样刊发在《柳叶刀》上的《2010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PM2.5形式的室外空气污染所导致的公共健康风险比通常认为的要严重很多,每年在全世界导致320万人过早死亡以及7600万健康生命年损失。仅在2010年,中国室外空气污染就导致了123.4万人过早死亡,以及2500万健康生命年的损失。
对这两份研究结论的差别,环保部环境规划院明确指出,是《报告》高估了我国室外空气污染的健康影响。真实情况如何?《生命时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报告》的作者之一,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杨功焕。她说,《报告》完全没有高估中国室外空气污染的健康影响。
杨功焕解释说:“《报告》的研究范围更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从引用的依据来看,《影响》主要评估的是PM10对健康的影响,而《报告》的评估对象不仅包括PM10,还包括PM2.5;二是《报告》监测的城市更多,涉及全国300多个省市;三是研究的疾病更全面,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系统疾病。”但在杨功焕看来,两种结论并不矛盾,评估结果的差异主要来自研究、监测范围大小的不同,细作比较,具体数据可能比较接近。
面对争论,国际地理联合会健康与环境专业委员会主席、中国地理学会医学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王五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两份报告的研究前提都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一些内容是推算出来的。等到全国开始监测PM2.5后再做评估,结论更为可信。但王五一仍认为,研究人员为弄清室外空气污染和健康影响的关系,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杨功焕也表示,各方参与讨论是件好事,这都是在告诫人们空气污染对健康的严重威胁,以便促进政府积极应对污染问题。
《影响》指出,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私家车数量的猛增,是空气污染加重的主要因素。应该说,在这些层面上,政府政策的制定对治理空气有着重要作用。但中国环境科学院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室研究员张金良提醒:“老百姓也要对政府多些理解,因为治理污染不是一蹴而就的。”治理污染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拿企业转型来说,涉及技术、人员等多种因素的调整,需要时间。有些人动不动就说把工厂关了,但却没有考虑到因此带来的失业等社会问题。与其抱怨,还不如从自身做起,少开车、戒烧烤,不放烟花爆竹等。
另一方面,政府的确应该加快治理步伐。“虽然各级政府和研究机构为治污做出很多努力,但做的够不够,是否真正科学,还要画个问号。”张金良指出,为了治污,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污染的来源。之前有报告公布,汽车尾气对北京空气污染的贡献率不到4%,该结论很快受到质疑。其实这件事本身就暴露出政府、机构等在数据监测上的问题。比如,监测站是否够多,监测数据是否准确,是否可以公开,是否能够让研究人员共享?这些都是影响空气污染源研究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 上一篇:研究发现:防老年痴呆症运动最有效
- 下一篇: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也有黎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