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篇——把“矮小”当“晚长”访谈全文
误区1.不少人把“矮小”当成是“晚长”,那么,两者究竟如何区分?
潘慧教授:矮小症是指儿童的身高小于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儿童平均身高的第3百分位(如图:P3)。但事实上,儿童发育年龄与身高不一定完全一致,相当一部分身高偏矮的孩子是属于晚长。比如,有的孩子可能实际年龄是9岁,但骨龄才6、7岁。如果他的骨龄比实际年龄落后两岁以内,其它生长情况都正常,只要现在的生长速度一年能达到5~7公分,就说明生长速度不慢,这种孩子我们倾向于认为是晚长。
人类的发育年龄有很强的遗传性。比如妈妈发育晚,十五六岁才来月经,说明家里的遗传倾向就是偏晚的。我曾经搜集了近百例这样的病例,这些孩子小时候长得晚、长得慢,到了别人已经不长个儿的时候,他才开始长,可能二三十岁才追上正常人的身高,但这些孩子最后个子都不矮。
家长一定要定期对孩子的身高进行监测,然后与同龄孩子比较,和前一年的身高比较,以了解孩子的生长速度。如果生长速度正常,骨龄在正常范围内,这些矮小的孩子仍可以继续观察,并不急于治疗。就怕家长一直认为孩子是晚长,到检查的时候发现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所以,如果拿不准,最好让医生来判断孩子是晚长还是真正的矮小,医生会通过身高、骨龄、生长发育状况来综合评估。
特别强调一点:希望家长带孩子就诊时一定把资料带齐,一定要告诉大夫孩子的生长情况。现在百分之七八十的家长在就诊时说不出孩子去年身高是多少,最近半年长了多少。
我爸爸是海员,在我小时候,他每次出海之前都会在墙上给我画一道线,某年某月某日身高是多少。其实很简单,双脚并拢站直,眼睛平视前方,拿一个硬壳书垂直压在头顶,在旁边记下日期就可以了。
诊断篇——等到青春期才去检查?
误区2.家长认为孩子身高低于同龄儿童是发育较晚,属于晚长,致使部分孩子临近青春期才到医院治疗。
好大夫在线:什么时候带孩子去检查是比较合适的?有的家长认为如果到青春期孩子都没长起来才要去医院看。
潘慧教授: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每年高考完的时候都有这样的孩子,要上大学了才到医院来看为什么不长个儿,结果发现骨骺已经闭合了,孩子已经没有再长个的潜力了,这种悲剧很多。
对照儿童身高发育标准表,当你的孩子身高小于同年龄对应的身高第3百分位以下,生长速度低于同年龄儿童,需要及时来检查就诊。
● 比如五岁以上的孩子每年生长速度低于5公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每年低于6—7公分,就要来做检查了;
● 还有的孩子现在身高并不矮,但生长速度低,意味着慢慢会离正常曲线越来越远,跟同龄孩子的身高差距会越来越大,这样的孩子也需要检查;
● 还有些畸形体征的孩子,比如骨骼畸形、脊柱畸形,都需要进一步检查;
● 有些患有肾炎、哮喘、癫痫、肝炎、贫血的矮小孩子,也应该及早检查,去除病因,相信很快个子就能追上来。
记者:很多家长还是有一种“等等看”的心态,医生建议等到什么时候就不要再等了?
潘慧教授: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我主张当您的孩子低于同年龄儿童第10百分位(如图:P10)时,就到门诊来咨询一下——为什么我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矮?为什么我的孩子生长速度比其他孩子慢?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总比等到明白了但什么都晚了的要好。
我花在门诊的大部分时间其实不是诊断,而是在帮这些矮小或者偏矮的孩子找原因。我发现大部分孩子其实不是疾病导致的个子矮,而是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比如经常挑食、偏食、暴饮暴食,打游戏整宿不睡觉等等。所以家长一定不要等到孩子病了再来。
记者:刚才说等到青春期再去检查是错误的,那么是不是所有到了青春期的矮小症患者,都治不了呢?
潘慧教授:那也不是。青春期的孩子偏矮,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评价: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年龄是多少,骨龄是多少,然后对他的身高进行简单的预测。
通常进入发育期的男孩一般还能长28—30公分,女孩能长28—29公分,这个时期还有长高的空间,关键是评价孩子到底处于发育的哪个时期。有的家长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觉得孩子才刚开始发育,实际他(她)已经发育很多年了;还有的家长误认为,等到女孩来月经、男孩长阴毛时,才是发育了。
误区3. 很多人误以为女孩月经初潮、男孩长阴毛才算发育开始,可以等到这个时候再看看孩子会不会长高一些。
潘慧教授:这是错误的。其实女孩最早发育的迹象是乳房开始增大,男孩开始发育的迹象是睾丸变大,然后才出现阴毛、长胡子、声音变粗等等,但每个人的表现不完全一样。
孩子的生长状况是否正常,发育情况是否在预想范围内,未来的身高是否在正常范围,这些都可以通过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记者:怎么判断孩子处在发育的哪个阶段?
潘慧教授:这需要相当专业的知识。一般青春发育期男女差不多都是六年左右,一般以两年为界,分成早期、中期、晚期,但每个人的情况又千差万别。建议这个专业的问题留给医生去判断,家长更多地去关注孩子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的形成。
误区4.认为孩子的父母个头都挺高,孩子也一定矮不了,那么,长高跟遗传的关系有多大?
潘慧教授:生长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遗传占很大部分。精子和卵子碰到一块儿形成受精卵,基本就决定了身高的70%左右,这意味着后天能改变的只有30%,也意味着如果不注意后天的生活习惯,也有可能是矮个儿。很多人觉得这30%太小,其实一点都不小,如果是1.5米的个儿,30%就是45公分。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NBA打球的林书豪爸妈都不高,但他却能长到1.9米。
有一个公式可以计算遗传因素决定的预测身高:
男孩=(父身高+母身高+13)/2
女孩=(父身高+母身高-13)/2
上下浮动大概6~7公分。这个公式可以预测出大概的遗传身高,但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也占了相当的比重,这是不可忽视的。
记者:如果爸妈身高都很高,孩子的身高用同龄人的身高去衡量也是正常的,但相对爸妈来说是矮的,需要去查吗?
潘慧教授:其实个儿高、个儿矮是一种生物多态性的表现,这个世界这么美好就是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没有必要每个孩子都很高。比如爸爸1.8米,妈妈1.7米,孩子为什么非得长到1.75米?孩子只要在正常范围,就没必要采取极端的干预措施。现在要防止一种病态的心理,就是“恐矮”。不是身高越高越好,有研究发现人类有一个最佳身高,当女孩1.5米男孩1.6米的时候寿命最长。
记者:如果爸妈都很矮,但希望孩子能更高,这种情况下后天有办法吗?
潘慧教授: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父亲1.8米,母亲1.72米,儿子长到1.68米,母亲在门诊哭;另外一个是父亲1.61米,母亲1.49米,儿子长到1.78米。举这两个例子是想提醒大家,遗传只决定了身高的70%,如果抓住后天的机会,帮孩子养成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及时监测孩子的生长情况,及时给予适当引导,充分挖掘生长潜能,孩子的身高很可能会非常理想。我做矮小症的治疗已经16年了,早期随访的孩子有很多长到了1.7米、1.8米,这些孩子都不是打生长激素,而是正常生长达到的。
用药篇——惧用生长激素
误区1.“恐矮时代”,都想让孩子长高,滥用生长激素。
记者:虽然改变生活方式能够帮助孩子长高,但很多家长更想用一种快速的方式——打生长激素。
潘慧教授:现在生长激素有被滥用的迹象。我的老师史轶蘩院士一直提倡的一句话是“我们治病,不美容”。从生物学角度讲,人不是越高越好,现在盲目追求个儿高,是一种审美观念的偏差。
记者:如果不是矮小症患者,打了生长激素会长得更高更快吗?
潘慧教授:理论上可以,但不主张用,因为不在适应征范围内。生长激素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一种药物,是药三分毒。
第一,正常人并不缺少生长激素,所以花钱打了生长激素却未必有明显长高的效果;第二,本来孩子的生长激素在正常水平,打了比正常量大得多的生长激素,可能会导致肢端肥大——手脚变大、颧骨变高、下巴颏往前凸——如果骨骺快愈合了,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第三,过量的生长激素还可能导致代谢异常,比如血糖升高、血脂异常等;更可怕的后果是,目前的技术很难明确人体内是否有肿瘤细胞,而肿瘤细胞比正常组织更喜欢生长激素,注射后肿瘤细胞长得更快,最后变成金刚不死之躯,对放疗化疗的耐受力都会增强,迅速增生、转移。
所以,正常孩子原则上不主张用药治疗。现在很多家长长高心切,高迷心窍,甚至到了对矮有严重恐惧的地步。门诊曾经遇到一个7岁的孩子,身高大概是第50或75百分位,在同龄孩子里算蛮高的,但家长说太担心孩子长不高,希望明天就长到1.7米、1.8米才放心。希望家长一定要明白,慢慢成长是一种幸福,滥用生长激素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快乐。身高鹤立鸡群,对孩子也是一种心理负担。
误区2.只要是矮小,都能用生长激素,也都有效?
记者:如果明确诊断是矮小了,都能打生长激素吗?
潘慧教授:矮小的病因很多,比如肾炎、哮喘、癫痫、肝炎、贫血等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低减等各种内分泌疾病,特纳综合征等染色体疾病,都可以引起矮小。现在人类发现的几千种遗传病,很多表现都是矮小、畸形、智力障碍等。研究发现有些特殊疾病是不适合打生长激素的,比如慢性乙型肝炎的病人若打了生长激素,以后有可能早发肝癌,还有一些特殊的遗传病,如唐氏综合症、范可尼贫血等,这类人得肿瘤的风险远远高于普通人,打生长激素后万一出现肿瘤怎么办?还有相当一部分矮小其实是下丘脑垂体区肿瘤导致的,肿瘤慢慢压迫垂体区,影响到生长激素分泌进而引起矮小,同时伴有尿崩等其它全身表现。我曾经碰到过有个孩子,打了两三个月的生长激素后出现失明、尿崩,这样的孩子预后是很差的,因为肿瘤已经扩散了。
所以,在打生长激素之前,我们都建议做一个核磁检查,或者其它部位的肿瘤排除检查。这里再次强调,矮小可以由很多复杂的原因导致,一定弄清楚病因再进行对应处理,不能只盯着身高忘了其它风险。
相当一部分矮小,只要把基础疾病治好了,过一段时间孩子的身高就能追上来。比如前段时间我碰到一个矮小的孩子,因为甲状腺功能低减导致垂体增生,拍片子检查后有大夫说是长了垂体瘤,建议伽马刀治疗,后来家长带孩子到我们这儿又检查了一次,发现是甲减,把甲状腺素补上去,几个月之内长了六七公分,一年以后很快追上同龄的孩子,垂体也缩小了,证明并不是垂体瘤,只是生理性增生。
类似这样的情况临床上很多,所以家长先不要着急,一定把病因处理好了再决定到底要不要打生长激素。如果病因解决了,还是没有实现追赶生长,这时候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做生长激素治疗,但一定要密切监测。
记者:只有生长激素缺乏的孩子打生长激素效果才好吗?如果不缺就不应该打?
潘慧教授:这句话也不完全对。随着研究和经验的积累,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矮小的孩子可以用生长激素,除了生长激素缺乏症可以用之外,特发性矮小(不缺生长激素,但莫名其妙就是长不高)在排除孩子有特殊疾病的可能后,也可以打。还有小于胎龄儿,这种孩子大概有25%左右的可能会矮小,70%左右的孩子能够实现追赶生长。如果两到三岁还追不上正常孩子的话,这辈子估计都追不上来,我们可以用生长激素让他追上正常人的平均水平,然后再观察。
不是所有矮小的孩子都需要用生长激素,但生长激素分泌正常的孩子有一部分也在适应证里面,是可以用的。随着研究经验的积累,我们发现有些特殊人群用生长激素也是安全有效的,关键是需要积累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来支持。
误区3.早产儿容易矮小,为避免发生,可用生长激素治疗?
记者:您提到的小于胎龄儿,跟早产儿是一回事吗?有些家长觉得早产儿容易发生矮小,需要提早治疗。
潘慧教授:早产儿是没到时间就提前生出来了,这些孩子有的出生时跟胎龄对应的体重是正常的。小于胎龄儿是指足月出生的孩子体重小于2500克,不足月的孩子对应的出生体重更小。
记者:就是说与胎龄对应的体重有一个标准,如果没有达到,就叫小于胎龄儿。
潘慧教授:对,这样的孩子在新生儿大夫、营养科大夫的支持下,有可能实现追赶生长,如果到三岁还追不上来,就需要进行干预。
记者: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小于胎龄儿都需要去检查,也是在发现个子矮的时候才去查。您的文章中还提到“小于胎龄儿无论自身的生长激素正常与否,打生长激素都是有效的”,这是什么意思?
潘慧教授:有很小一部分小于胎龄儿的孩子生长激素是缺乏的,打了生长激素之后效果很好,但是大部分小于胎龄儿生长激素是不缺的,但打生长激素同样有效。这是我们临床观察到的一个现象。
记者:所以小于胎龄儿的矮小儿童都可以尝试打生长激素?
潘慧教授:都可以尝试,只不过用的剂量不一样。
记者:会出现正常儿童打完生长激素之后的那些风险吗?
潘慧教授:目前观察在合理的剂量下是安全有效的。
误区4.检查骨骺已闭合,仍想用生长激素。
记者:如果孩子比较大了,检查发现骨垢完全闭合,这样的孩子打生长激素还有用吗?
潘慧教授:这个问题门诊天天有人问,很多家长不死心,查了骨垢已经愈合或者接近愈合,还是想打生长激素。实际上这样的孩子用了以后效果会很差,反而出现肢端肥大等并发症的风险会很大,我不主张打。
目前,从医学角度来说,骨骺闭合就没有办法治疗了,除非断肢增高,但是我们国家是不允许正常人断肢增高的,除非有特殊需求,在特别准许的医院里才有资格做这样的手术。而且这类手术我见到的悲剧挺多的,有的手术后两条腿不一样长,有的孩子骨头不愈合最后残疾了。
误区5.希望孩子能长高些,私自调整生长激素剂量。
潘慧教授:发现生长激素缺乏,我们推荐的起始用量是0.10µ每公斤体重,如果进入青春期则推荐用0.15µ。临床上一般先按这个标准来打,然后观察三个月,看孩子的生长速度,如果一个月能长1公分左右就比较理想,如果达不到就需要监测血里面的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水平,根据这个水平来上调剂量。
国外有过专门的研究,随着生长激素剂量的增加,疗效也会随之增加,但达到一定剂量后,再往上增加剂量时,副作用就会迅速增加。所以提醒各位家长,不是剂量越大越好,必须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在大夫的指导下调大剂量,不要私自调药。
生活篇——以为光靠用药就好 忽略生活习惯
误区1.家长为了让孩子长得快,总是让孩子多吃、多补?
潘慧教授:生长受多因素影响,有些孩子不一定是吃得少。其实很多孩子吃得不少,但可能吸收不良。而且让孩子暴饮暴食,反而容易发生积食,饥一顿饱一顿,对孩子的健康没有好处,门诊见过很多吃出胃肠道疾病的孩子。
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们特别强调均衡饮食,什么都吃不挑食,但什么东西都得适量。对于长个儿的孩子来说,除了营养治疗以外,更重要的是综合治疗,饮食、运动、睡眠、情绪、尽量少生病等,不只是简单的只重视饮食。
误区2.每顿都让孩子吃得很饱,孩子吃的东西也多,为何不长高?
潘慧教授:不只是吃饱,孩子吃的东西也非常关键,好多孩子喜欢吃垃圾食品。人们以为垃圾食品就是洋快餐,其实洋快餐经过大家的督促鞭挞已经变得不那么垃圾了,反而是现在的罐头、土特产等又咸又油,很不健康;还有的孩子天天吃方便面,吃榨菜等腌制食品、吃油炸食品、膨化食品、含色素的食品,都不利于健康;另外,很多孩子特别喜欢吃甜的东西,比如糖果、甜饮料等,我曾经碰到一个孩子,他的姥姥说打孩子出生到现在没喝过水,只喝甜的饮料,结果又矮又胖,这是很大的问题。
儿童时期养成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孩子将受用终生。尽量不要让孩子养成对高钠、重口味、高脂、甜的食物有特殊倾向。而且妈妈在孕产期也尽量不要吃这些东西,国外有研究发现,孕妇在怀孕期间的饮食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口味选择,也就是说,孕妇吃垃圾食品,孩子出生后很容易对垃圾食品有倾向性,这是很糟糕的事情。
记者:有家长担心孩子一旦开始发胖就会不长个儿了,所以会限制孩子的饮食。怎么平衡?
潘慧教授:现在儿童肥胖症很多,应该通过均衡饮食多运动,让孩子有健康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单纯限制饮食。处于快速长个儿时期的孩子,对营养的要求是很高的,不能太过控制饭量。这是需要医生拿捏的艺术,既不影响孩子长个儿,又不能让孩子太胖。很多家长认为胖了就是营养过剩,但其实是营养失衡,不该吃的东西吃太多了,该吃的东西又不够。很多孩子饮食结构不合理,肉类摄入过多,蔬菜类、纤维类摄入过少,水喝得太少等等,便秘现象也非常严重,这需要营养科大夫指导,不能盲目采取一些极端措施。
误区3.只要运动多,就有助于长高?
潘慧教授:这是很多家长的误区,帮孩子运动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突然运动,也不要不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受伤,尤其是冬天。有的孩子平时不运动,突然打一次篮球就骨折了,一躺三个月,反而更胖了;还有很多家长说孩子学习忙,其实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稍微一挤时间就出来了。
第二,参加什么样的运动。小孩应该多参加伸展型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跳绳。打篮球也可以,但不要站半天偶尔投一下篮,必须有一定的运动量,让孩子出出汗,心跳上来,这对孩子心肺发育也有利。有的小孩去练杠铃,尽管没有充分证据证明举杠铃会让人个子矮,但还是建议不宜负重太大。
第三,运动需要持之以恒。要想运动对生长发育有利,建议每星期至少运动五次,每次半个小时左右,而且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要兴致来了就运动,接下来的好多天又不运动了。
最后提醒大家,运动一定注意量的概念。运动过量容易受伤,导致肌肉劳损,电解质紊乱。小孩毕竟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身体抵抗力和平衡能力还不是很强,一定要量力而行。
运动的形式很重要,运动的内容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坚持。
误区4.孩子学业重,功课多,晚睡也很正常,不会影响治疗效果?
潘慧教授:举个例子,内分泌科经常碰到一些尿崩的孩子,因为尿量大所以夜里睡不好觉,这样的孩子往往不长个儿。当然,不排除肿瘤对生长的影响、喝水多所以不爱吃东西所带来的影响,但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夜里睡觉不好。生长激素在夜间11点到凌晨这段时间分泌最多,个子也长得最快。如果生活习惯不好,天天熬夜打游戏,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身高就会受影响。
消费篇——迷信保健品、增高鞋、增高仪
误区1.矮小是因为缺钙、缺锌,可以多补钙补锌就能增高?
潘慧教授: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吃不好喝不好是因为缺某种营养,特别喜欢给孩子吃一些补品,结果很多孩子补出了问题。
缺钙缺锌临床上确实不少见,但是必须在大夫指导下去治疗,不要盲目地补。好多孩子一出生就一直补锌,其实锌是微量元素,不是补得越多越好,如果把微量元素补成宏量元素,反而会出问题。还有的孩子补钙补出肾结石,这样的情况家长一定要注意。
误区2.先试试增高药、增高鞋,不行再考虑去医院?
潘慧教授:很多矮个的孩子穿着增高鞋来门诊,并未发现身高有明显增长。我没有专门做过这方面的观察,但确实没见过有效的。
口服增高药是我最反对的。第一,所谓的口服增高药实际多半是维生素、钙、氨基酸,这些东西就是营养品,如果好好吃饭均衡饮食,这些营养是不缺的,老吃这些东西反而容易影响孩子的胃口。
第二,现在很多广告宣传“国际先进技术”“博士研发”“生长肽”“合成肽”……我经常跟学生开玩笑说,打这个广告的博士,学位肯定是买来的,生化都不及格。肽类物质吃到胃里是躲不过强大的消化酶的,最后都变成氨基酸,跟吃肉产生的氨基酸可能种类上有点差异,但实际没什么两样。目前还没有办法帮助肽类物质克服强大的胃酸,所以口服生长肽在人体内起不到作用。
我最担心的是增高药里加性激素。门诊碰到过好几个这样的例子,十来岁的女孩服用三年口服增高药,身高只有1.36、1.39米,但骨龄已经达到了15、16岁,骨骺已经完全闭合,也就是说这辈子再也长不高了。我怀疑有的增高药里可能添加了性激素,吃下去以后肯定会短暂长个儿,但这是建立在骨骺快速愈合的基础上的,等到你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再也不长了,这叫饮鸩止渴。
大家一定要慎重,卫生部门批准的“健”字号产品里没有“增高”这一类功能,更谈不上药,大家千万不要上当。
误区3.使用增高仪或身体牵拉仪有助于长高?
潘慧教授:我碰到过有的家长给孩子用骨科的牵拉仪,结果因为负重太多,最后出现撕裂拉伤。
实际上,这种长个儿是通过挤压骨头末梢的软骨板(骨骺),使其向两边不断钙化,越长越快,长骨变长,最后实现长个儿。牵拉是拉开关节之间的间隙,并不会使长骨变长,这种间隙还会缩回去,所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增高。所以我觉得所谓的增高仪、牵拉仪也是不科学的。
- 上一篇:看儿科会增加孩子犯病的风险
- 下一篇:全国5个省市启单独两孩政策 各地新政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