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们的成长 离不开运动
荡秋千、打土仗、光脚奔跑、在草堆里摸爬滚打、上树摘榆钱、上墙摸鸟蛋……我们小时候没有胎教音乐,没有早教班,可我们似乎也不笨。在资深早教专家符欣看来,人体像一辆汽车,脑神经系统就是这辆车的发动机,而各种感官运动就是成长的燃油。对于如今的爸爸妈妈们而言,小时候在田野间自由跑动,足以锻炼自己的五感四体,让自己获得生活与学习的能力。
“早期运动和吃饭睡觉一样,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绝非我们所理解的跑跳投、打球、游泳等运动比赛项目,低龄宝宝的运动其实就是指“自主的位移”,即在一定活动范围内,自己移动身体的过程。”
符欣指出,在运动的过程中,孩子的大脑可通过感官和肢体获得大量的外部信息,从而促进脑神经的发育,身心智力发育、心理发育都是在运动过程中通过认知身体、感知环境、控制身体、发展动作逐步提高的。早在胎儿时期在子宫里和母亲的互动,这个过程就已经开始了。
B、“动”力不足的孩子 越来越多!
或许因为空气、噪音、声光污染、人为危险,或许因为爱护,在符欣看来,现在的孩子住在上万元一平的钢筋水泥囚房,温柔的怀抱是手铐、便利的童车是囚车、厚重的衣物如同脚镣,专注喂养,让吃喝拉撒成了宝宝的酷刑。
没有玩伴,只有与电视手机为伴,被人造玩具、电脑、电视、手机游戏“喂养”长大,缺少运动的场所、运动的时间、运动的自由和运动的玩伴,运动的不足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诸如情绪敏感、语言社交障碍、营养不良、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更何况,还有无数堂课外辅导和兴趣班,在透支着孩子们成长的时间,蚕食着宝宝有限的学习力。
C、如何让孩子“动起来”?
隔几周或几个月带宝宝去野外玩,就算“放养”吗?说是“放风”更为贴切一些。饥一顿、饱一顿的户外活动,远远不能满足孩子日常成长的需要。“自然成长”更不是家长撒手不管,让孩子大脑任由不良成长环境毒害,饱受运动感官刺激不足的贫瘠。
在现代社会下,如何把自然成长还给孩子呢?符欣认为,一定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发育重点,让孩子动起来。
1.孩子出生后,帮助他反射式地动。
此时,孩子不会抬头,不会翻身,更不会移动,只会反射式地“动”—环境的声响、光线、冷热、震动、接触,都会让孩子反射式地伸手、踢腿、蜷缩、扭动、翻转、搏动。让他每天接触这些环境刺激,他才慢慢开始自主地去转头、抬头、去听、去摸、去看、去探索,初步适应环境。这就是人类的生存本能、成长的原动力。
2.宝宝半岁左右,爬出一个未来。
当孩子开始像毛毛虫一样匍匐爬行,接着又像小狗一样跪着爬行,经过半年左右的爬行,孩子就能稳稳当当独立行走,不用学,不用牵,也不用扶。
3.宝宝1岁出头到5岁,从“单核”到“双核”。
坐起、爬行、走路,这些宝宝的“大动作”,就是大运动。精细运动,通常指的是宝宝手部精细的动作,当然也包括手眼协调的能力。
1岁多刚开始直立身体、蹒跚行走的宝宝,像一个不会拐弯、倒车、刹车的新手司机。到5岁左右就好像一个收放自如的老司机,可以一边行走,一边听着音乐、哼着小曲、看着方向、变着挡位,不论何种路段时段,都能轻松快乐地行走。
在这关键的几年里,孩子的大脑由低速“单核”到高速“双核”—左右脑的分工协作,四肢及手指脚趾完全分化,能完成简单手工,四肢与感官自由统合,能完成更多更繁杂的任务。如跳舞、打拳、做操、绘声绘色地讲故事、骑不带辅助轮自行车、“大”字跳、喊着口号踏步走、演奏乐器,情绪快乐,独立稳定,开始享受小伙伴之间的友谊,为入校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
- 上一篇:怀孕期间吃坚果或能降低宝宝对坚果过敏的几率
- 下一篇:美国父母给儿童的安全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