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前京东副总裁、渐冻症患者蔡磊的事迹再次触动人心。尽管他本人已是渐冻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晚期,被剥夺了说话、吞咽和移动的能力,只能依靠眼控仪进行交流和工作,但他主导研发的药物却已在基因型病友身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甚至让一位20多岁的女孩重获新生。面对自己的疾病,蔡磊坦言“不怕死亡”,认为自己“已经拯救了很多生命,大有成就”。这种身陷绝境却仍为他人点燃希望的精神,令人动容。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蔡磊个人的意志力,也再次将“渐冻症”这种罕见且凶险的疾病带入公众视野,提醒我们关注科研和生命健康的脆弱性。
认识“渐冻症”
渐冻症,学名叫“肌萎缩侧索硬化”,是一种我们听得多却了解甚少的罕见病。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残酷的“内部入侵者”:我们身体里所有动作的执行,无论是抬手、走路还是吞咽,都需要大脑通过一条叫做“运动神经元”的“电线”向肌肉发送指令。而渐冻症,就是专门破坏这些“电线”的元凶。
它是怎么引起的?
很遗憾,至今超过90%的病例病因不明,我们称之为“散发性”,像蔡磊就是这种情况。只有不到10%的患者有明确的家族遗传史。目前认为,这可能是基因、环境毒素、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它会导致运动神经元逐渐变性、死亡,使得大脑发出的指令无法再传递到肌肉。
它有哪些症状?
正如其名——“渐冻”。疾病的进程就是身体被一点点“冻”住的过程:
早期:患者可能只是感到手脚无力、肉跳,容易疲劳,或者说话有些含糊不清。这些症状很容易被忽视。
中期:肌肉无力和萎缩会蔓延。走路变得困难,容易摔倒;手臂无法抬起;吞咽食物和水变得费力,容易呛咳;说话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不清楚。
晚期:全身绝大部分随意肌(受意识控制的肌肉)都会瘫痪。患者将失去移动、说话、吞咽和自主呼吸的能力,但大脑的思维、记忆、情感和感知能力却通常保持清醒。这正是渐冻症最残酷的地方:人的意识被清醒地“困”在了一个无法动弹的身体里,就像蔡磊目前的状况,只能通过眼球的活动与外界沟通。
为何渐冻症如此难治?挑战“绝症”的医学困境
渐冻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五大绝症之一,其治疗之路布满荆棘,主要原因如下:
病因不明,靶点难寻:由于绝大多数病发病因不清,科学家就像在黑暗中寻找一个未知的敌人,很难研发出精准靶向药物。目前获批的药物只能有限延缓病程,无法逆转或治愈。
血脑屏障的阻碍:我们的大脑有一道强大的保护屏障——“血脑屏障”,它能阻止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进入大脑,但同时也让约98%的药物难以进入。即使找到了潜在有效的药物成分,如何让它们顺利抵达战场(大脑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难题。
疾病异质性强:渐冻症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组疾病的总和。不同患者的发病年龄、起始症状、进展速度乃至相关的基因突变都可能不同。这意味着,一种药物可能只对某一特定类型的患者有效,这大大增加了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的复杂性。蔡磊团队研发的药物能为特定基因型的病友带来希望,正是这一点的体现,但也解释了为何它目前无法惠及所有患者,包括蔡磊自己。
蔡磊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与个人命运抗争的故事,更是一场为整个群体向科学禁区发起的冲锋。他用自己最后的生命能量,为后来的病友铺路,极大地加速了渐冻症药物研发的进程。他的努力,让我们在认识这种可怕疾病的同时,也看到了在绝境中迸发的人性光辉和科学精神。每一次药物的突破,每一个被拯救的生命,都是对这场不屈抗争最好的回应。
- 上一篇:建议冬天床单两周换洗一次,减少螨虫滋生!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