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新一股冷空气开始影响我国北方地区,未来三天北方多地将再度刷新气温新低。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等地迎来明显降雪,青藏高原降雪也将持续。气温骤降不仅带来体感上的不适,更会增加多种健康风险。寒冷天气容易导致血管收缩、血压波动,加重心脑血管负担,同时也会降低呼吸道抵抗力,引发各类疾病。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户外工作者等特殊人群,更需要加强防护措施,平稳度过这次降温过程。
一、重点防护人群与健康风险
1. 敏感人群需特别关注: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对温度变化调节能力较弱,是寒潮天气中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群体的温度调节系统难以适应外界温度剧烈变化,容易发生低体温症。婴幼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快,在低温环境中更易丢失热量。这些人群的免疫力相对较低,寒冷天气中更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
2. 慢性病患者风险较高:患有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及肾脏疾病等慢性病人群,在气温骤降时病情容易加重。寒冷会促使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容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冷空气会刺激呼吸道,导致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急性发作。糖尿病患者可能因寒冷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增加足部并发症风险。
3. 户外工作者应加强防护:司机、快递员、外卖员等户外工作者在寒冷天气中长时间作业,容易受到低温伤害。这类人群不仅面临冻伤风险,还因长时间在室外活动,吸入更多冷空气,易引发呼吸道问题。同时,雨雪天气道路湿滑,也增加了他们工作中的安全风险。
二、全方位防护措施
1. 个人保暖与户外防护:外出时应添加保暖衣物,特别要注意头部、脸部和手部的保暖,戴好帽子、围巾和手套。采取分层穿衣法,内层选择透气吸湿的材料,中层保暖,外层防风防水。鞋子要选择防滑、保暖的款式,避免在结冰路面上滑倒。户外工作者应穿戴保暖且防水的服装,适当缩短连续工作时间,增加室内休息频率。
2. 室内环境与健康起居:寒冷天气使用供暖设备时,要注意保持适当的室内湿度,避免空气过于干燥刺激呼吸道。每天应定时开窗通风,确保室内空气新鲜,但通风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使用煤炉或燃气取暖时要特别注意安全,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3. 合理饮食与营养补充:寒冷天气应适当增加热量摄入,多食温热性食物如羊肉、红枣、生姜等,有助于增强抗寒能力。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血液黏稠度增加。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增强呼吸道抵抗力。饮食要规律,避免过度饮酒,酒精会使血管扩张,增加热量散失。
三、常见健康问题与应对
1.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慢性病患者在寒冷天气要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避免清晨气温较低时外出锻炼,可选择室内运动。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大喜大悲等剧烈情绪波动。如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 呼吸道疾病防护:在人群密集场所应佩戴口罩,减少病毒传播风险。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保持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3. 冻伤与意外伤害预防:在户外活动时,要经常观察皮肤状况,尤其是耳、手、脚等末梢部位。如出现皮肤苍白、麻木、硬化等冻伤征兆,应立即进入温暖环境。雨雪天气外出要选择防滑鞋具,小心慢行,避免跌倒。驾驶员要注意行车安全,缓慢行驶,保持车距。
结语
面对强降雪和气温新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户外工作者等重点人群需加强防护;个人保暖、室内环境改善和合理饮食是有效的防护措施;同时要警惕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感染和冻伤等健康风险。科学的健康防护能帮助我们安然度过寒潮天气,保持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