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出生仅40天的女婴因基因缺陷引发胆汁淤积症和肝硬化,生命危在旦夕。在关键时刻,她的“00后”父亲申先生毅然决定捐献部分肝脏,为女儿进行活体肝移植。手术成功后,父女二人恢复良好,婴儿在监护室中露出坚强微笑的画面感动了无数网友。这场跨越生死的生命接力,不仅展现了父爱的伟大,也让“亲体肝移植”这一医学技术走进公众视野。
亲体肝移植:用“生命碎片”重筑希望
亲体肝移植,是指健康的亲属捐献部分肝脏,移植给患有终末期肝病的家人。与传统的尸体肝移植相比,它具有三大独特优势:
1. 供肝质量更优,匹配度更高
亲属之间的组织相容性更好,免疫排斥反应的风险显著降低。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基因相似度高,移植后抗排斥药物的使用量通常更少,副作用也更小。新闻中的申先生作为直系亲属,其肝脏与女儿的匹配度极高,为手术成功奠定了基础。
2. 手术时机灵活,抓住“黄金窗口”
终末期肝病患儿的病情进展迅速,若等待尸体肝源,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亲体肝移植无需长时间排队,医生可根据患儿病情,在供体健康评估通过后立即安排手术。本案中,女婴病情急剧恶化,亲体移植的及时性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
3. 长期生存率高,生活质量更优
研究表明,儿童亲体肝移植后5年生存率超过85%,10年生存率也接近80%。由于供肝质量好、排斥反应少,多数患儿术后能恢复正常生长发育,生活质量与同龄人无异。新闻中的女婴在专业医疗团队的支持下,未来有望像健康孩子一样成长。
手术难点:既要“切得准”,又要“留得够”
亲体肝移植对医生技术要求极高,需解决两大核心问题:
供体安全:成人肝脏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切除部分后,剩余肝脏可在数周内恢复原有大小和功能。但医生需精确计算捐献体积(通常不超过供体肝脏的60%),并确保剩余肝脏的血供和胆管结构完整。
受体适配:移植的肝脏需与患儿的血管、胆管精确吻合,同时体积不能过大或过小,否则会影响血流或代谢功能。本案中,医疗团队通过三维重建技术模拟手术,确保每一个环节万无一失。
伦理与法律:自愿与安全的双重保障
亲体肝移植需严格遵循伦理原则:
自愿无偿:捐献者必须完全自愿,不受任何经济或情感胁迫;
健康优先:供体需通过全面体检,确保捐献不会对其长期健康造成影响;
法律规范:我国《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明确规定,活体器官捐献仅限于配偶、直系血亲或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且需经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科学认知:早筛早治是关键
本案中的女婴因基因问题导致肝病,提示我们:新生儿期黄疸、大便颜色变浅等症状可能是胆汁淤积症的信号,需及时进行基因检测和肝脏超声检查。对于先天性肝病,早期干预(如药物治疗、手术疏通胆管)可延缓病情进展,为肝移植争取时间。
父爱如山,医术如光。这场“割肝救女”的生命奇迹,不仅是医学技术的胜利,更是亲情与勇气的见证。愿更多人了解亲体肝移植,让更多患儿在科学守护下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