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爸爸也能在公共场所从容换尿布,当‘男士止步’的标识被‘欢迎使用’取代,这场静悄悄的公共空间革命,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社会育儿生态。”2025年8月,北京朝阳大悦城商场将“母婴室”更名为“育婴室”,通过自动门和隔帘将哺乳区与换洗区分隔,爸爸们可以在换洗台区域为孩子更换尿布,而哺乳区仍为妈妈保留私密空间。这一细微变化迅速引发社会热议,上海、深圳等地也纷纷试点“父婴室”或升级版育婴设施,从空间设计到理念传播,折射出社会对育儿责任共担的深刻思考。
一、从“母婴”到“育婴”:一词之变的深刻内涵
1. 打破性别标签的物理空间:传统“母婴室”的命名将育儿责任默认为母亲专属,而“育婴室”则弱化了性别关联,强调育儿是家庭共同责任。北京朝阳大悦城的改造案例中,育婴室日均使用量增长40%,其中父亲使用者占比达27%。
2. 功能分区的精细化设计:通过自动门和隔帘实现哺乳区与换洗区分隔,既保护母亲隐私,又让父亲参与换尿布、冲奶粉等护理工作。上海嘉定区某商场采用“一客一落锁”设计,防止误夹并保障隐私。
3. 回应多元家庭需求:单亲爸爸、祖辈带娃等家庭结构日益多元,育婴室的包容性设计让所有照料者都能获得便利。国家卫健委2024年调查显示,62%的90后父亲希望参与更多日常育儿,但公共场所设施不足成为主要障碍。
二、为何需要“父婴室”?社会观念与现实需求的碰撞
1. 父亲育儿的现实困境:男性带娃时常面临“无处换尿布”的尴尬,只能借用残疾人卫生间或忍受异样目光。武汉宝妈刘女士坦言:“爸爸带孩子出门时,孩子只能在楼道或男卫生间受罪。”
2. 儿童发展的科学需求: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儿科专家蔡馥丞指出,父亲参与育儿能传递勇气、果敢等特质,与母亲的细腻形成互补。临床数据显示,父亲参与度高的孩子,运动和语言发育往往更优。
3. 政策与立法的推动:国家发改委《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指南(2025)》要求大型商业综合体配置育婴室,并实现“三区分离”标准。全国育婴室数量从2020年2.3万个增至2025年8.7万个,其中38%具备“父婴友好”功能。
三、迈向生育友好型社会:细节中的文明进阶
1. 人性化设施的全国实践:
• 深圳率先将“公共场所母婴室配备率”纳入城市规划,探索地铁站移动育婴室;
• 杭州西溪印象城在育婴室旁设置“亲子寄存柜”,方便存放婴儿车;
• 成都太古里推出“育儿助手”APP,实时显示育婴室空余情况。
2. 从商业体到公共服务的延伸:目前优质育婴设施多集中于大型商场,而地铁站、医院、社区等基层场所覆盖率不足40%。专家呼吁将育婴室纳入公共场所建设标准,实现县级以上城市全覆盖。
3. 文化观念的重塑: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周运清强调:“当‘父婴室’与‘母婴室’并存,实质是用空间语言打破‘育儿是母亲责任’的刻板印象。”未来需通过影视作品、公益广告塑造“共同育儿”新风尚。
结语:
从“母婴室”到“育婴室”的术语演进,不仅是空间设计的升级,更是社会观念从“母亲专属”到“家庭共享”的跃升。这项变革通过功能分区、父婴设施及政策保障,回应了现代家庭多元育儿需求,逐步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正如《人民日报》所言:“一字之差的背后,是设施供给到责任共担的制度进化,更是生存保障到发展支持的文明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