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天天治疗脑梗,最后我也得了脑梗!"2025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李轶在社交媒体上晒出磁共振报告,确诊为"双侧额叶及放射冠区腔隙性梗塞灶"(俗称"腔梗")。这位45岁的脑血管专家,常年奋战在抢救脑梗患者的一线,却因过度疲劳成为"过劳群体"的一员。他的自曝引发广泛关注——当连医生都难逃脑梗威胁,普通人该如何防范?
一、什么是脑梗?血管里的"交通堵塞"
1. 基本定义:脑梗(脑梗死)是因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发偏瘫、失语甚至死亡的疾病。李轶所患"腔梗"属于轻微类型,如同"田间小水沟堵塞",但提示血管已受损。
2. 高危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是常见诱因,而李轶的病例显示"过劳"同样危险——他曾因连续工作引发间歇性失聪,高烧期间仍坚持手术。
3. 年轻化趋势:李轶接诊的16岁患者因沉迷游戏久坐致病,34岁患者拒绝戒烟导致复发。数据显示,30-45岁脑梗患者占比五年内上升12%。
二、防范脑梗:从"治已病"到"治未病"
1. 生活方式干预:
• 运动:每日30分钟快走或游泳,降低胆固醇沉积。李轶建议"戒烟比吃药更重要",尤其对年轻患者。
• 饮食:低盐(每日<5克)、低脂(少吃动物内脏)、高纤维(蔬菜水果占比50%)。上海某社区推行该饮食方案后,居民脑梗风险下降18%。
2. 危险因素控制:
• 定期体检:李轶的腔梗正是体检发现。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查血压、血脂,五年一次脑血管检查。
• 管理慢性病: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7mmol/L。
3. 过劳预警:连续工作超10小时或长期睡眠不足(<6小时)是危险信号。李轶的病例显示,过度疲劳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
三、急救与康复:抓住"黄金时间窗"
1. 快速识别:牢记"中风120"口诀——看1张脸(是否歪斜)、查2只胳膊(是否无力)、听语言(是否含糊)。符合任一症状立即拨打120。
2. 急救要点:发病4.5小时内可溶栓治疗。李轶强调:"送医途中保持患者平卧,勿喂食喂水"。
3. 康复训练:术后48小时开始被动肢体活动,配合言语训练。北京协和医院数据显示,早期康复患者功能恢复率提高40%。
结语:
从李轶医生的"医者难自医"(过劳致病)到脑梗年轻化(游戏少年、程序员案例),再到防治策略(生活方式、急救措施),这场健康危机警示我们:预防脑梗,需要打破"拼命文化",将健康置于首位。正如李轶所言:"健康是1,其他都是0"。
- 上一篇:种植一口牙大概需要多少钱?全口种植方案与费用解析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