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夏天格外炎热,但除了高温带来的中暑、晒伤等问题,一种不起眼的小虫子也悄悄开始“搞事情”——隐翅虫。以湖北武汉为例,武汉第三医院接诊的隐翅虫皮炎患者数量已经是去年同期的三倍。与此同时,隐翅虫正从南方向北方蔓延,广东、广西早已不是它们唯一的栖息地,如今连北京、天津等城市也频频“中招”。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也发文指出,近年来气候变暖使毒隐翅虫北移,其造成的皮肤损伤案例也越来越多。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吐槽,家中突然出现“怪虫”,不小心拍了一下,结果皮肤又红又肿,甚至起水泡、腐烂。这种虫子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应对?
什么是隐翅虫?
隐翅虫不是一种“咬人虫”,但它的可怕之处在于体内含有剧毒的强酸性液体。
它的体长约7~8毫米,看上去像蚂蚁,前半段黑色,后半段橙红色,非常醒目。但很多人不知道它是“毒虫”,看到后本能地一巴掌拍死,反而中招。
隐翅虫体内含有一种叫“隐翅虫素”(pederin)的毒素,是一种强烈的化学性刺激物,毒性甚至比眼镜蛇毒还强,但它不会主动攻击人,而是一旦被拍死,其体液接触到皮肤,就会引发强烈皮炎。
它从哪儿来的?怎么会跑进家里?
隐翅虫原本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像华南、东南沿海城市都常见。但由于近年来气温升高,它的活动范围不断向北延伸,如今北京、天津等地也频繁现身。
隐翅虫对光线非常敏感,尤其喜欢灯光,所以夏季夜晚,它们常常被灯光吸引,从窗户或门缝飞进家中,或者在户外活动时落到人身上。特别是喜欢开窗通风、家里光线明亮的住户,更容易招来它们。
被隐翅虫“碰到”有哪些危害?
隐翅虫并不会咬人或叮人,它的真正杀伤力在于体液中的毒素。中招后的典型症状如下:
出现红肿、灼热感,类似被烫伤;
皮肤起泡、发痒甚至破溃,严重时可形成溃疡;
部分人可能引发发热、淋巴结肿大;
皮炎多发生在面部、颈部、四肢等裸露部位;
一般接触后12天发病,510天才能慢慢好转。
尤其夏天出汗多,隐翅虫液体可能被手或衣物带到身体其他部位,引起“扩散性皮炎”。
遇到隐翅虫该怎么办?
千万不要拍!
当隐翅虫落在皮肤上时,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拍打或碾压它!
可以轻轻用纸或工具将它拨走,或轻吹一下把它赶走。
如果不小心被隐翅虫接触或拍死,应该立刻:
用清水和肥皂彻底清洗皮肤,以减少毒素渗透;
用酒精、碘伏等消毒;
局部可以外用抗过敏药膏,如炉甘石洗剂、地奈德乳膏等;
如果出现明显水泡、溃烂或不适加重,一定要尽早就医。
如何预防隐翅虫“入侵”?
晚间关闭不必要的灯光,特别是靠窗的位置;
安装纱窗或窗帘,尽量减少昆虫飞入;
睡前检查衣物、蚊帐、床单等有无隐翅虫藏身;
外出回家后,注意查看裸露部位是否有虫附着;
若住在树木或水体附近,隐翅虫活跃度更高,更要小心防范。
隐翅虫虽小,却“毒”性十足。它不是主动的“攻击者”,真正的伤害往往是我们自己“动手”拍打导致的。所以,面对这种小虫子,最正确的做法就是:别慌、别拍、别碰!
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变,类似隐翅虫这样的“陌生毒虫”或将越来越常见。我们要做的,不是惊慌,而是多一分了解,多一分防范。掌握正确知识,就是对自己健康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