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怀旧短剧博主“张三嫂”发布视频宣布,解散运营六年的《怀旧时光》团队。视频中,她提到儿子“招财”被确诊为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需要长期治疗和家人陪伴。这一决定引发不少网友关注和理解,也让“ADHD”这个词再次进入公众视野。那么,ADHD到底是什么病?它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又该如何干预治疗?
ADHD是什么?
ADHD的全称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这并不是单纯的“调皮”或“不听话”,而是一种有医学依据的生理性问题。
ADHD常在儿童时期发病,但并不意味着会随着年龄自然消失。一些人症状可持续至青少年甚至成年阶段,因此需要科学干预。
ADHD有哪些主要表现?
ADHD通常有以下三大核心表现:
注意力难以集中
孩子在课堂上容易分神,做作业拖拉,听讲或阅读时难以持续专注。即使家长反复提醒,也常常注意力不能持久,容易忘东忘西。
活动过多(多动)
孩子坐不住、手脚不停动,在不该跑跳的场合(比如教室)控制不住地动来动去,容易打扰别人。有时还会被老师或其他孩子误解为“没规矩”。
冲动控制差
不等别人说完就抢着回答,不排队,容易插话,做事不计后果。情绪变化快,遇到问题容易发火或表现得激动。
每个孩子的表现可能不完全一样,有些以注意力问题为主,有些则多动更突出,也有的是两者兼有。
ADHD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目前研究表明,ADHD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ADHD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类似症状的,孩子患病概率更高。
大脑功能差异:一些研究发现,ADHD患儿的前额叶功能较弱,这部分大脑正是负责注意力控制、自我抑制等能力的区域。
孕期与分娩因素:母亲在孕期吸烟、饮酒、营养不良,或孩子早产、低出生体重等,也可能增加ADHD风险。
环境因素:过度看电子产品、睡眠不足、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可能会加重ADHD表现,但并不是根本原因。
ADHD能治好吗?需要治疗吗?
ADHD不等于“不治之症”,但也不会“自动好”,需要科学的干预和长期的支持。对于患儿来说,早期识别和治疗尤为重要。一般的干预方式包括:
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如哌甲酯(利他林)、阿托莫西汀等,有助于改善注意力、控制冲动。药物是否使用应由专业医生评估决定。
行为疗法
包括认知行为训练、家长训练、学校行为支持等。通过建立明确的规则、积极强化等方式,帮助孩子逐渐建立良好习惯。
教育支持
ADHD孩子在学习中常常困难重重,学校和老师的理解和配合非常关键。适当调整教学方式、安排安静座位等,能有效帮助他们融入课堂。
家庭理解与支持
家长应避免过度批评或惩罚,而是多给予耐心、正向引导和情绪陪伴,让孩子建立信心。
社会该如何对待ADHD孩子?
ADHD并不是“管教不好”,而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这类孩子不是“坏孩子”,而是更需要理解和引导的孩子。当社会对ADHD有更多了解和包容,就能为他们提供更多接纳和帮助的空间。
“张三嫂”选择暂停事业,专心陪伴儿子,就是在为他搭建一个更稳固的支持环境。每个ADHD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潜力,正确引导下,他们同样能拥有闪光的人生。
结语:
ADHD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发育障碍,但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的坚定支持,绝大多数孩子都能走上正常成长的道路。希望每一个像“招财”一样的孩子,都能在理解与关爱中被温柔对待,逐步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