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新闻发布消息称,未来一周我国北方地区将迎来持续高温酷热天气,多地体感温度可达40℃以上,山东、河南、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将出现“桑拿天”,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9至41℃。这种高温高湿的天气极易引发中暑,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那么,什么是中暑?我们该如何科学预防中暑?一旦中暑又该如何应对呢?
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导致体内热量无法及时散发,从而引起一系列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种类型。
先兆中暑表现为头晕、头痛、口渴、多汗、乏力、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轻症中暑则会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加快、体温升高等症状;重症中暑最为严重,可能出现高热、意识模糊、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如何预防中暑?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之间外出,此时阳光强烈,气温最高,极易引发中暑。
做好防晒措施:外出时佩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穿着宽松、浅色、透气的衣物,减少阳光直射。
及时补充水分:高温天气下,人体出汗量增多,应及时补充水分,建议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或淡盐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或含糖饮料。
注意饮食清淡:夏季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当补充蛋白质,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减少肠胃负担。
保持室内通风:室内应保持通风,使用空调或风扇降温,但注意避免长时间直吹冷风,以免引发感冒或关节疼痛。
关注高危人群: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及户外工作者是中暑的高危人群,应特别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做好防护措施。
中暑后如何急救?
迅速脱离高温环境:一旦发现有人中暑,应立即将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物理降温:用湿毛巾擦拭患者额头、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或使用风扇吹风加速散热,必要时可用冰袋冷敷。
补充水分:若患者意识清醒,可给予少量淡盐水或运动饮料,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及时就医:若患者出现高热、昏迷、抽搐等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救治。
结语
高温天气下,中暑风险显著增加,我们每个人都应提高警惕,掌握科学的防暑知识,做好自我防护。同时,也要关心身边的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共同度过一个安全、健康的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