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太原12月6日电 题:山西现“献血狂人”:所献之血可救活170多人
作者任丽娜 通讯员王博
太原铁路局侯马北工务段李天恩,14年来献血总量累计达13.8万毫升,甚至在“非典”期间,也不曾放弃献血。如果救助一个伤者平均需要800毫升血液的话,他所献的血已能救活170多人。这位“献血狂人”连续6年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近日又被评选为2012“感动山西十大人物”候选人。6日,中新网记者走近这名普通的铁路工人,感受其心怀大爱的献血故事,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李天恩献血缘起姐姐的一场重病。1983年,姐姐患上国内罕见的“黑热病”并得到卫生部及北京医院的帮助,当时懵懂的他从父母口中得知了要“感恩”的含义。
1998年的春天,当22岁的李天恩在电视机前看到一个车祸现场奄奄一息的乘客后,他立即本能地赶往离家最近的献血屋,伸出了自己的胳膊。“200毫升的血液也许不足以抢救一个伤者的性命,但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献出200毫升,那伤者的生命就有救了。”面对记者,李天恩回忆起了自己的第一次献血经历。
从那一刻起,14年间,李天恩献血总量已经达到13.8万毫升。13.8万毫升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34个体重为50公斤的人体内的全部血液。如果救助一个伤者平均需要800毫升血液的话,他所献的血已能救活170多人。
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期,临汾市的街头上几乎看不到几个人影,大家都在家里躲避着可怕的“SARS”,而此时,电视上一条“急需用血”的滚动飘字闯入了李天恩的眼帘。顾不上外面令人惶惶不安的“非典”,李天恩便骑上自行车直奔血站。
那一天,在填写献血证的时候,血站的医务人员对他说:“这是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期,它见证了在危险的时候,你献出了爱心。”
从1998年至今,李天恩每年坚持“定期”献血,最初7年,李天恩献全血,按规定,半年是一个献血“周期”,7年献14次血才是正常的,李天恩却献了23次。“当时很多献血点都不联网,有时看到流动献血车上的灯还亮着,就觉得有人急需用血!”李天恩说,自己是“万能”O型血,需求量大,如果感觉身体还行,而且与上次献血间隔的时间不是很近,他就有献血的“冲动”。
因常年的献血经历,李天恩明白成分献血(机采血小板)对于临床治疗更为有效。2005年,利用一次在太原培训的间隙,李天恩第一次尝试机采血小板。“躺在献血椅上,一只胳膊的血往外流,在机器中分离成分,剩余的再从另一只胳膊中流回来。”
从临汾到太原,李天恩通常坐凌晨3点的火车,天蒙蒙亮赶到太原,再坐上公交车赶到献血采集点,一个多小时以后再原路返回,赶在下午上班前回到单位。“有时候医院打电话说缺血,我就会来!”李天恩说。
与正常献血不一样,机采血小板这样的采集方式让很多人无法接受。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参加捐献全血只需10分钟左右,而捐献血小板则需要在血细胞分离机旁静静地躺1个半小时左右。即使在常年献血者中,接受机采血小板的比例也不超过20%。
每到“血荒”的季节,李天恩总会“自动上门”,“有一年春节,有个伤者需要血小板,李天恩收到求助短信后,第二天就匆匆赶过来捐献。”临汾市中心血站机采科主任王艳芳说,由于恐惧、疑虑等自身因素,加上种种负面事件的影响,近几年无偿献血的人数有所减少,不少老面孔逐渐淡出固定献血者队伍,只有李天恩还在坚守。
无偿献血的人少,需要用血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问李天恩,你一个人献得过来吗?
每次面对质疑时,李天恩都会讲同一个故事:退潮后的沙滩上,留下许多挣扎的小鱼,一个小女孩不停地捡起那些鱼往水里扔,一个路人看见了,十分不解地对小女孩说:“这么多小鱼,你能救过来吗?谁又会在乎你救下来的鱼。”可小女孩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一边往水里扔鱼,一边说:“这条小鱼在乎……”
“这就如同我的无偿献血行为,虽然会有人说这么做意义不大,但我想说,最起码用我血的人、被我救了的人会觉得有意义,这也就够了!”李天恩说。
此外,李天恩不仅通过献血奉献爱心,每年都向“希望工程”、慈善总会捐款,还长期资助着永和县、尧都区两名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2006—2011年,李天恩连续6年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如今,36岁的“献血哥”李天恩被评选为“感动山西十大人物”候选人,有望走到“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