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剂,犹如竞技体育的附骨之蛆。在以高水平竞技运动为核心的奥运会上,自然也无法例外。尽管伦敦奥运会宣称有着奥运历史上迄今最先进的反兴奋剂实验室,兴奋剂检测数量为历届之最,也很难彻底震慑兴奋剂使用者。
伦敦奥运会开幕以来,已经接连爆出5起兴奋剂丑闻。国际奥委会6日宣布,美国男子柔道73公斤级选手德尔波波罗的兴奋剂检测阳性,这是奥运村开村以来第五例兴奋剂阳性事件,也是第一位在比赛中被查出使用违禁药物的选手。
23岁的德尔波波罗在当天的比赛中获得第七名。国际奥委会表示,这名运动员将被取消奥运会参赛资格和成绩,并要求美国奥委会尽快交回他的成绩证书。
之前,阿尔巴尼亚举重选手普拉库、俄罗斯场地自行车选手巴拉诺娃、哥伦比亚男子400米选手帕洛莫克和乌兹别克斯坦体操选手加柳里娜均在国际奥委会的赛前检查中“落网”,还没有踏上赛场便被逐出奥运会。
阿尔巴尼亚举重选手普拉库是伦敦奥运会的第一起兴奋剂丑闻。因为药检未过关,他在踏上奥运赛场之前,就已被逐出奥运会。据国际奥委会透露,普拉库是在奥运会例行药检中被查出司坦唑醇含量超标的。司坦唑醇属类固醇兴奋剂,这类药物可增加肌肉力量并减轻疲劳感,可加快训练后的恢复。
“举重运动历来是兴奋剂重灾区。”田径专家、国家级教练王万培分析说,田径、游泳、自行车等项目,也是兴奋剂问题较为集中的项目。这些项目要求耐力好、力量大,使用兴奋剂容易提高比赛成绩。
“使用兴奋剂,是竞技体育中极为丑陋的手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体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汕说,首先,兴奋剂破坏了公平竞争。开展竞技体育,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不断挑战人类的身体和心理的极限,服用兴奋剂者,对于那些正常训练的运动员是不公平的。其次,对运动员身体造成伤害,背离了体育精神。体育的本质是让人更健康,但是,兴奋剂使用者为了一时的利益,对身体健康造成难以恢复的伤害。
兴奋剂背离了奥林匹克精神。金汕说,国际奥委会对待兴奋剂的态度越来越严厉,尽管伦敦奥运会宣称有着奥运历史上迄今最先进的反兴奋剂实验室,一再被曝光的兴奋剂丑闻表明,依然有一些人心存侥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