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呈上升趋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25年4月(第14周—18周,3月31日—5月4日)的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显示,在呼吸道样本病原体核酸检测阳性率方面,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7.5%升至16.2%,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也从3.3%升至6.3%。
专家提醒,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属于新冠重症高风险人群,一旦出现咳嗽、咽痛、肌肉酸痛、发热等症状,务必尽早进行新冠病毒筛查,并在确诊后第一时间就医干预,以降低重症和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新冠阳性率飙升怎么防治?
面对新冠阳性率升高的情况,可从个人防护、健康监测、就医治疗、生活习惯调整、疫苗接种等方面进行防治,以下是一些具体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
佩戴口罩: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医用口罩或N95口罩,确保口罩能够紧密贴合面部,遮住口鼻。在封闭的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人群密集区域时,应始终佩戴口罩,以降低感染的可能性。
保持社交距离:在公共场所尽量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避免近距离接触和交谈。定期开窗通风或使用空气净化器,有助于降低空气中病毒的浓度,减少感染的风险。
勤洗手:在外出归来、咳嗽或打喷嚏后、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情况下,一定要及时洗手。经常洗手和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可以有效地消除手上的病毒,防止病毒通过接触传播。避免用脏手触摸面部,尤其是口、鼻和眼睛,以减少病毒侵入身体的风险。
减少出门次数:尽量减少前往公共场所的次数,购买必需品后及时回家,降低感染风险。
勤消毒:出门回家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酒精或84消毒液都可以用来减少病毒感染。衣物、床单、毛巾等用品应与他人分开存放、分开洗涤,单独使用餐具。
健康监测与就医
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状况,观察是否有发热、咳嗽、乏力、嗅觉味觉减退等新冠相关症状。如果出现疑似症状,应居家隔离休息;持续发热不退或症状加重时,应佩戴好口罩,及早就医。尤其是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和老年人,及时就医能够减少重症发生。
及时就医:如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腹泻等症状,应尽早到发热门诊就医,利用优质医疗及完备的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因。遵从防疫人员安排进行隔离,并再次进行核酸检测。如仍呈阳性,应立即到医院发热门诊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α-干扰素雾化吸入、利巴韦林、磷酸氯喹等)、免疫治疗(如病情进展较快、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康复者恢复期血浆、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托珠单抗等)以及对症治疗等。
生活习惯调整
均衡饮食:保证饮食均衡,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肉蛋奶,搭配鲜果蔬,适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适量运动:保持适当的锻炼,可以选择室内运动或者室外运动,但要避免人群聚集。每天适度运动30分钟,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充足睡眠:保证每晚充足的睡眠,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减少压力:采取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如冥想、深呼吸、瑜伽等。
疫苗接种
接种新冠疫苗:接种新冠疫苗是预防感染和减少重症的有效方法。免疫力较弱人群(如孕妇、低龄儿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等)应根据疫苗接种指引接种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相关疫苗。要按时接种疫苗的加强剂,并留意疫苗的最新动态,以维持免疫屏障。
特殊人群防护
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和免疫力较弱的人群:这些人群对新冠病毒的抵抗力较弱,一旦感染,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症状,需要更长的康复时间,甚至可能发展出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这些人群应尽量不去人多拥挤场所,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咳嗽礼仪,每日开窗通风;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作息规律,保障睡眠,平衡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