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平台上多地网友发布自己抗原自测第二次阳性的照片,这是否意味着第二波高峰即将到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 采访时表示,随着大家感染后的时间延长,二次感染的风险也在增加。尤其到了下半年,病毒在变异,大家的抵抗力也在下降。“虽然二次感染的风险会逐渐增加,但也不会像第一次那样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人群感染。并且之后的疫情高峰也不会像此前那么明显,可能会呈现一个较缓的波峰”。
李侗曾还表示,二次感染对于大部分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来说,症状会轻一些。所以无论是发生医疗资源挤兑还是重症高峰,都不会像此前的疫情那样严重了。
面对二次感染,需关注脆弱人群
面对二次感染,仍然需要关注重点人群。丹麦的一项纳入了7000人的研究对二次感染进行了分析,发现奥密克戎(omicron)非常容易导致二次感染,其它毒株则不太容易导致二次感染。女性、年轻人、医务工作者更加容易二次感染。
张文宏提醒,国际和国内的数据均显示,在第一波新冠疫情中未感染的人在第二波感染来临时感染的风险较高。而对于二次感染,大约60岁及以上的人和未接种疫苗的人感染风险较高。
当地时间3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免疫战略咨询专家组(sage)修订了优先使用新冠疫苗的路线图,6个月至17岁的健康儿童和青少年为低优先级人群,sage建议各国依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为他们接种新冠疫苗;老年人、患有严重合并症(如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年轻人、免疫力低下的人、孕妇和一线卫生工作者为高优先级群体,应在最后一次接种后6个月或12个月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6个月后如果再打疫苗,抗体水平就又开始变高,从而防止感染;抗体水平调高以后,免疫系统更加容易recall(重新被唤醒),从而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张文宏说。
此外,张文宏表示,仍需进行抗病毒小分子药物的储备。同时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是建立起可以在48小时内及早治疗的模式,市民可以就近到社区卫生中心测抗体或抗原,给予相应的药物。
“我相信,不断地监测、预警,做好药物储备,而且对任何变异株的到来做出快速反应,我们一定可以跑到下一波疫情的前面。”张文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