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一岁半了,最近几个月让家里人操碎了心。每到吃饭的时候,他就想着“逃跑”,家人得连哄带骗、端着碗追着喂才行。别人家的孩子长得壮壮实实,皮皮却像根豆芽菜似的,真让人发愁。听说北京中医医院儿科有个祖传的“冯氏捏积”手法,专治孩子不爱吃饭,爷爷奶奶就带着皮皮去了。果不其然,经过一周的推拿,皮皮的胃口真的有了改善。捏积真有这么神吗?《生命时报》记者为此采访了该院儿科,一探究竟。
走进北京中医医院儿科门诊,捏积室门口坐着一大排带孩子看病的家长。治疗室里,一个两岁的女孩趴在床上,护士一边哄着她,一边娴熟地用双手提捏孩子脊背的皮肤。孩子的姥姥说,孙女就是吃饭不香才来看病的,“已经捏了3天了,饭量见长”。捏积整个过程只有五六分钟,女孩不哭不闹,护士说,很多孩子一开始有点害怕,但捏了几次会觉得很舒服,反而乐意来了。
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郑军告诉记者,捏积是中医推拿的一种,早在东晋时期,名医葛洪就在其所著的《肘后方·治卒腹痛方》中提出了“捏脊”治病一说。其道理在于,人体后背正中有一条重要的经脉——督脉,从上到下贯穿人体,并且与其他经脉相连通。因此,沿这条经脉的走向提捏皮肤,就能起到疏通全身经脉的作用,所谓“督脉通,诸脉通”。另外,在脊柱两旁1.5寸的位置,左右各有一条足太阳膀胱经,这两条经络上分布着五脏六腑的腧穴,分别与心、肝、脾、肺、肾等相连。为此,“捏脊”具有通经络、调脏腑、合阴阳、补气血的功能。
据介绍,“冯氏捏积”源于清末年间冯氏医家的祖传手艺。1956年,冯氏第四代传人冯泉福把这项技艺带到了北京中医医院儿科,让这项特色疗法传承下来,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郑军说,“冯氏捏积”之所以用“积”这个字,在于其适应症多与“积”有关,如疳积、积热、积滞等。过去的孩子吃不饱,严重营养不良者多,叫做“疳积”。如今,食物不缺了,可厌食、偏食、消化不良、吃撑了的孩子多起来,则为积滞、积食。有“积”的孩子往往生长发育慢、瘦弱、个头小,有的甚至会贫血。通过捏积,可以通下、清热、化积、助消化。另外,很多儿科常见病如夜惊、夜啼、感冒、咳嗽等也可以通过捏积治疗。此手法一般适用于半岁到学龄前的幼儿。
“捏积有很多种,‘冯氏捏积’有自己的特点。”郑军说。在手法上,讲究推、捏、捻、放、提,捏的时候手心朝上,两手抵着脊骨往前走,病情越重手法越重;捏积从尾骨开始,向上一直捏到颈后的大椎穴,捏完在肾腧按一下;捏的过程中,在与疾病相关的腧穴部位要向上提一下,以达到重点刺激的目的,如积食者选择脾腧、胃腧、三焦腧,夜啼的孩子选择心腧、脾腧、肝腧等,提的时候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积食的患儿上午捏,夜啼的孩子晚上捏;第四天捏之前吃一剂“消积散”,第五天在孩子的肚脐上贴“化痞膏”。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一般厌食的孩子捏到第三天胃口就明显好转,能主动吃饭,接下来大便也改善了。
捏积疗效好,但预防更重要。郑军表示,来捏积的孩子,吃饭习惯差的占九成以上,家长一定要学习合理喂养,培养孩子良好的吃饭习惯,别让孩子边吃边玩;孩子的饮食要与年龄相符,保持食物的多样化,不能偏食;要适当吃果蔬,少吃垃圾食品,特别是含糖饮料、油炸食品等。“有的孩子这次捏好了,过段时间又反复了,就是生活习惯没调整过来。只有长期保持好习惯,孩子的脾胃才能健康。”
- 上一篇:英研究称简单血液测试可检测乳腺癌
- 下一篇:口服风油精防中暑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