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艾滋病防治问题,有关专家认为,我国艾滋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服务管理工作仍需加强。
“针对具有特殊需求的重点人群,我们的工作更具有特殊性。”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所所长卢红艳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了北京市服务管理艾滋病人的历程。
据卢红艳介绍,1985年,北京协和医院报告了中国第一例艾滋病病例。从1993年开始,北京在所有献血人员中进行HIV抗体的检测。去年,北京HIV抗体人均检测比例在全国名列第一。
“针对性病、艾滋病的多项预防和控制其流行的监测、检测措施落实较早,我们的预防控制工作做得相对比较好。”卢红艳认为,这得益于北京医疗资源比较丰富、全市卫生系统从上到下对艾滋病检测的重视以及政府部门对检测资源的投入和对服务质量的严格要求。
记者从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得知,北京市卫生局从今年开始继续扩大推广医疗机构主动提供HIV抗体检测的工作。具体措施是在所有二级医疗机构的重点科室,包括感染科、皮肤性病门诊、妇科、产科、男科等有可能有艾滋病潜在感染者出现的门诊部门,在患者知情不拒绝的情况下推广HIV检测的主动服务。“这意味着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又把关口往前推,这样对及早发现艾滋病感染者起到一个很大作用。”卢红艳说。
记者了解到,在服务管理艾滋病感染者的工作中,除了延伸检测关口,北京市还建立了监测体系。
据介绍,早在1995年,北京市开始建立性病、艾滋病哨点监测体系,工作人员在一些固定人群和固定场所展开长年监测,以掌握疫情发展动态趋势。这样的监测点最初只有4个,目前,已在北京市16个区县中建立了100多个监测点,监测对象包括暗娼、吸毒者和性病门诊就诊人员等。
尽管监测点从4个发展到100多个,但哨点监测范围仍相对较小。因此,建立艾滋病检测系统是北京市大力推进的另一项工作。去年年底是北京市卫生局要求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都要建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的截止日期。目前,北京市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已建成两百余家。
虽然艾滋病防治工作及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服务管理工作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从全国来讲,包括北京市,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发现晚。”卢红艳告诉记者,一些患者一经发现就已经是相对的晚期,而所有的病包括癌症及其他一些慢性疾病,越早发现,对于积极性治疗、愈后干预的效果越好。早发现,就能早避免疾病进程加快,还能够警惕人们避免疾病的传播。
有关专家也认为,防治艾滋病最大的困难在于,目前仍有一部分感染者处于“潜伏”状态。如果他们不主动检测,将无法获知他们的感染状况,也很难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不掌握谁是病毒感染者,不知道病毒感染者可能会感染谁,就难以诊治,更难以预防。
“我们扩大了监测点数和范围,建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就是为了掌握高危人群、重点人群和一般人群中艾滋病的走势,能够客观科学地评价艾滋病疫情流行的趋势。”卢红艳说,这需要长期、连续性地建设。
谈到如何加强和创新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时,卢红艳建议,需要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暂时不具有建立门诊条件的地区,在这些地区为零散吸毒人员提供检测服务。
也有专家认为,在加强和创新对艾滋病感染人群的社会管理工作中,不能仅靠一个部门完成,需要公安、卫生、文化、工商、宣传等很多部门的配合,尤其要注重将工作中心向基层下沉。
来源: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