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不断高发,已成为全球的热点公共健康问题。随着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呈攀升态势。目前我国20岁以上的成人中,糖尿病患病率达到9.7%,以9240万患者数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更令人担忧的是,约有60%的患者尚未被诊断,可能丧失及时治疗的机会。有关专家呼吁,糖尿病发病率高、控制率低的现状急需改变,激发出患者主动性是战胜糖尿病的关键因素。
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发生
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糖尿病的可怕之处来自于其可能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脏病、肾病、失明、截肢等,一旦发生,无疑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更大的痛苦和负担,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严格控制血糖是延缓并发症发生、降低并发症风险的重要途径,而目前我国患者的达标率之低令人担忧。”在近日召开的美国糖尿病协会亚太年会赛诺菲媒体会上,卫生部糖尿病咨询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潘长玉这样说。
她说,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为7.0%,而2011年2月发布的调研结果显示,在14万多名被确认为2型糖尿病的受访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仅为35.28%,即超过六成的患者不达标。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不好,可使并发症提前5至10年发生,潘长玉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适时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应动员患者从监测入手,加强疾病控制的主动性和自我管理水平,帮助医生正确评估日常活动和药物治疗对血糖的影响。
她表示,用于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费用,约为直接用于降糖费用的三四倍;根据监测情况,医生可及时恰当地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并通过优化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陈璐璐说,应发挥患者主动性,促进血糖达标。自我血糖监测是正确治疗的关键一步,它是糖尿病患者了解身体状况和病情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及时发现血糖异常,使医生能正确评估患者日常活动和药物治疗对血糖的影响。此外,为保证血糖平稳达标,患者应首先向医生咨询,科学合理地调整剂量,避免影响病情控制。
1型糖尿病研究项目启动
近日,一项由国际糖尿病联盟、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与赛诺菲公司联合发起的“中国1型糖尿病研究项目”在京启动。该项目是针对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人群分布及数量、医疗开支以及疾病关护、管理情况等,做出全面调查和研究,它将改善中国1型糖尿病治疗管理现状,提供第一手的参考数据。项目历时4个月,在北京和汕头的医院展开,最终调研报告将于今年12月召开的国际糖尿病大会上公布。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纪立农教授表示,我国目前至少有100万1型糖尿病患者。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较低。患者自身不产生胰岛素,完全依靠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1型糖尿病患者不但要控制血糖,有时在严格控制下还会发生低血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该项目将有利于更准确地了解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现状,并最终为改善临床实践和公共卫生政策的实施,以及提升1型糖尿病整体管理水平,提供可靠的依据。
国际糖尿病联盟主席吉恩·克劳德·穆班亚教授,在出席项目启动仪式上表示,该项目的研究可以使1型糖尿病患者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提高对并发症的重视。目前中国政府越来越多地认识到防治1型糖尿病的重要性,并且大力支持1型糖尿病自我管理,而我们也要认识到,1型糖尿病完全可控,也是完全可以管理好的。
链接
中国糖尿病防治要点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为9.7%,已高过世界平均水平的6.4%。同时,中国糖尿病高危人群也在扩大,约有1.5亿人。国际糖尿病联盟主席吉恩·克劳德·穆班亚教授强调,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帮助人们预防糖尿病。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出现障碍,因此,患者必须依赖外源性胰岛素,不然会危及生命。但1型糖尿病人的病情发展是可以减缓的。比如正确用药、在营养饮食等方面加以注意等。
其次,2型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像饮食结构、锻炼与否以及年龄,都会影响2型糖尿病的发展。回归健康生活方式,就是减少发病最好的方法。
第三,妊娠糖尿病,它不但影响母亲健康,还会促使孩子逐渐发展成糖尿病。妊娠妇女应该非常注意自己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这种病是可逆的,可预防的。
此外,儿童和老人需要特别关注。儿童比较好动,吃的方面比较喜欢甜食类的食物,所以需要家长帮助他们用无糖食品替代,像无糖巧克力、无糖粥等。老人的治疗重点应以他们的生活品质为焦点,比如成年糖友,通常一天要注射3次胰岛素,老年糖友就应改成每天注射1次24小时长效胰岛素,再配合降糖药,这样就更好。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